刘氏开七公派刘氏总祠,堂号“爱敬堂”,由广东(含海南)、广西、福建、江西各省等后裔集资合建,是为纪念由闽入粤始祖刘开七而兴建。

刘氏总祠始建清康熙三十九年庚辰岁(1700年),位于广东省兴宁市黄陂镇榕树村,总占地面积2464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680平方米,有上、中、下三堂二行一围龙110多个房间,上厅设“爱敬堂”供奉历代始祖的灵位牌,厅内有24条柱(喻意汉朝二十四帝),大门口有宽敞的大门坪,门坪下有半月形约一亩多大面积池塘。

刘氏总祠大量借鉴潮汕建筑工艺,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客家半圆形围屋之外形,三进厅堂,以大门为中轴对称分布,以爱敬堂为中心点,背山面水,追求传统风水理法;集潮州之石雕、木雕、彩绘、壁画、嵌瓷等多种传统装饰于一体,融合潮汕和客家(赣南、闽西、粤东北、台湾桃园、新竹、苗栗)二种建筑风格之大成,规模宏大,建制庄严,布局对称,气势雄伟,刘氏总祠技术和功能上独树一帜,在造型上极具开拓性、融汇性、包容性,在文化内涵上蕴藏有深刻内容,具有高度文化价值,堪称粤东传统建筑之百科全书;刘氏总祠和开七公祖坟堪称岭南宗祠表率,皆赖后裔们殚精竭虑。

刘氏总祠内供奉有刘邦、刘秀、刘备三位开国皇帝的神主牌,悬挂两汉二十四帝画像,因此被世人誉为龙廷帝殿。

刘氏总祠(汉文化基地),建成栩栩如生的汉文化长廊,包含了上下五千年、大汉雄风、姓氏文化、客家民系、刘氏春秋等五大部分(后面会讲到关于客家人的历史),为观者呈现出一幅历史与文化交织的宏伟史诗。总祠清水砖墙体、木石结构,碧绿色琉璃瓦。

在祠堂大门侧,刻有入粤刘氏二世祖广传公勉子诗。

一、客家人的历史

客家人的历史是一部迁徙史,历史上,客家先民从中原迁居南方,经历过5次大迁徙。客家民系的孕育、形成、发展也是在这五次大迁徙里奠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客家人第一次迁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客家人第二次迁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客家人第三次迁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客家人第四次迁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客家人第五次迁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客家人分布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客家摇篮、祖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客家通衙、驿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客家 客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客家围龙屋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客家围龙屋特征

二、刘氏总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氏总祠正面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氏总祠朝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氏宗祠白虎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氏总祠青龙方

刘氏总祠理气数据:立甲山庚向兼寅申,右水倒左。半月池走水天盘辛戌方。

其实兴宁刘氏总祠与广传公墓发自同一支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氏总祠卫星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氏总祠卫星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氏总祠卫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