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这标志着藏医药学及其承载的藏文化逐步走向广阔的国际舞台,得到重视与尊重。《四部医典》成书于8至12世纪,是藏医学奠基之作。文献全面反映了藏医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对藏医学传播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藏族先民的饮食和行为起居准则,对西藏文化产生影响。

“藏医药学本质上是来源于生活的经验医学,适用于西藏的人文生活。”自治区藏医院藏医药学专家德吉措姆说。

以糌粑为例,在西藏农牧区的藏族人家,一日三餐都可以糌粑为食,其营养价值丰富,含有各种微量元素,常吃可强身健体,其功能也记录于《四部医典》这部文献遗产中。

这部被誉为藏族百科全书的著作,跨越千百年,始终深藏在藏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融入人们的日常。

《四部医典》极力推崇养生保健和滋补抗衰的方法,记载了200多种食材,是传统医学典籍中一部较完整的营养学及食疗著作,从而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的健康指南。

可以说,藏医最重要的养生方法就在于食疗,这是整个藏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亦是藏医临床实践四大治则中不可忽视的传统治则之一。

藏医食疗养生法依据“食借药之力,药助食之功”的原则,实现防治疾病、调补虚损、增强体质、缓减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

西藏藏医药大学教授明吉措姆在讲解关于“人的衰老与否”的养生话题时指出,人体衰老与否的根本是体内的胃火、消化酶功能强弱所决定的。藏医药学认为,保持良好的胃火、消化酶功能可以促使人体的“饮食精华、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七大生命营养物质依次旺盛。

她解释说,藏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以“土、水、火、风、空”五源和“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学说作为基础理论来解释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药理、诊断、治疗、养生等现象。“五源”与“三大因素”学说是藏医药学核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医食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调节“隆”“赤巴”“培根”使之趋于平衡,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对“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失衡的情况,通过合理膳食、规律起居进行治疗。

藏医食疗对药膳搭配十分讲究,普遍认为搭配不当不但起不到治病作用,而且会产生毒素。

藏医饮食起居疗法针对不同的病症采用相应的日常养护措施,用于防治疾病、养血保健、延年益寿。藏医饮食起居疗法简便易行、老少皆宜、疗效显著,受到患者的青睐。

在西藏的藏医药界,拥有藏医、教授、学者三重身份的国医大师旺堆有一套自己的生物钟来怡情养身。他认为,当忙碌成为一种习惯,便是一种享受。

忙碌而不过劳,这种身心和谐状态要有稳定的习惯作支撑。旺堆除了生活有规律,有固定的节奏,他在饮食上也有自己的讲究。在他看来,每日固定且有规律地进食,可保证胃功能正常发挥,使食物在体内有条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并输入全身,以维持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机能。

“藏医养生之道讲究休养精神,其次才是保养身体。神气清朗,心念平和,自然全身安宁,这是养生的根本道理。”旺堆说,形体是人体生命存在的基础,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

此外,传承千年的藏药浴文化也是藏族人民的一种日常养生保健方式。在沐浴过程中,人体毛孔打开,秘制藏药配方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毛孔渗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体内,迅速起效。

2018年11月,“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今,藏医药浴疗法作为传统藏医药的一项代表性技艺,在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等方面的疗效也受到越来越多认可,而春季和秋季是行藏医药浴疗法的最佳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