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男足在世界杯预选赛的舞台上再次大比分三连败。其实,这已经不再是新闻,而是一种日常——像是一场我们早已习惯的闹剧,每年换着剧本上演。唯一不变的是观众的愤怒、无奈,以及球员们一如既往的木讷表情。面对这样一支球队,我忽然觉得,我们可能误会了他们。或许,输球并不是他们的失败,而是一种风格,一种策略——甚至是人生哲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男足仿佛在告诉我们:你们看不懂输球的艺术。这一场场的失利,仿佛不是在球场上发生,而是在某个形而上的平行宇宙里,他们正在证明输球也可以成为一种“成就”。这就像是一个嘲讽:当别的国家队还在讨论战术、拼搏和配合时,中国男足的首要任务是:如何以最体面的方式输球。

有人说,中国男足技不如人,我却觉得这是一种误解。他们不是技不如人,而是另有打算。要不然怎么解释,每一场失利后的“面不改色”,以及赛后的标准流程式道歉:“我们尽力了,教练有责任,我们会总结。”总结了几十年,结果呢?越总结,越神秘。仿佛足球不再是一场竞技运动,而是某种宗教仪式,只有极少数人才懂得其中的玄妙。

“输球”已经成为了中国男足的品牌。看看这三连败的比分,几乎可以拿去做数学课的教材了。0:3,0:4,1:5,这些数字不是成绩单,而是某种神秘的象征,告诉你:千万别指望他们赢球,他们正在完成自己的伟大使命——输球艺术。哪怕他们真的偶尔赢一场,反而会显得突兀,就像一辆天天抛锚的车突然顺利发动,吓得大家都不敢上车。

看着这些大比分失利,令人不禁想问:中国男足到底在想什么?有人说,球员们拿着高薪,过着富豪般的生活,怎么可能拼命?这句话放在中国男足身上再合适不过。脚下的球滚到哪,他们的心就飘到哪,赛场上没有灵魂,仿佛一场庸俗的工作例会。其实,他们并不是不拼,而是根本没有在足球上拼。他们的拼劲,也许用在了场下的豪车豪宅、聚会狂欢之中。要让一个心里装满了资本和利益的人为国家荣誉拼命?这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了?

中国男足的失败,还揭示了一个更为讽刺的事实:钱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几十年来,资金投入如滔滔江水般涌入,但足球却像被注水的白面馒头,越做越虚。豪华教练团队请了,天价球员买了,结果呢?我们看到的还是同样的比赛节奏、同样的混乱战术,甚至同样的空门不进。钱堆得再多,也无法填满足球场上那个巨大而深邃的空洞——他们缺乏对胜利的渴望,缺乏对足球的热爱。

当别的国家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上拼尽全力时,中国男足的比赛更像是一场表演赛:大家心照不宣地完成90分钟,彼此点头微笑,留个大比分,便匆匆散场。或许对他们来说,这才是预定的剧本。输球才是王道,才符合那些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

你还指望他们改变吗?别天真了。他们从根本上就没有改变的动机。输球,不但没有什么损失,反而可以继续维持这套体系运转。谁都知道,赢球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赢了还得继续打进世界杯,那责任可就大了,压力也来了。倒不如继续输球,一切如常,大家都还能吃香喝辣,偶尔总结一下,给公众一个“正在努力”的假象。多省事。

如果说中国男足的历史是一部连续剧,那每一场世预赛的失利就是集集反复的烂梗,观众一次次陷入愤怒、失望,再到麻木。正如这个三连败,我们已经不再震惊,只剩下苦笑。中国男足从来不让你失望——因为你早已不抱希望。

结尾我忽然觉得,或许我们不该再嘲讽中国男足了。他们早就不是一支足球队,而是一种现象,一种无解的哲学命题:到底,为什么?我们或许永远找不到答案。与其继续生气,不如学会释怀,毕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总有些事情是无法用常理解释的。中国男足,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