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类引导有的放矢,加强青年价值观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代创造话语,话语记录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代青年话语体系日益呈现圈层化、多元化、震荡化等特点。准确分析和把握当代青年话语体系的内容特征,有利于更好地探究契合新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精准把握青年话语体系特点」

基于代际视角可大致划分三代人:老一代讲革命、讲理想、讲传统,中年人这一代讲责任、讲奉献、讲集体,青年一代讲平等、讲自主、讲个性。

其中的95后青年,更为注重个人的成长与进步,对于达成目标有着强烈的渴望;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喜欢在团队中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容易相信自己眼见或者耳闻的事物或信息,较为反感传统式说教,甚至会有一定的叛逆或者逆反心理;对“要我做”持怀疑态度,而更喜欢自主地选择“我要做”,并为此愿意付出努力。

同时,他们具有丰富的接收信息的渠道和路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且更新迭代速度较快。有人说,他们属于“完全互联网化的一代”,虚拟世界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甚至会超过现实世界所能给予的;既重视朋友和亲人,又致力于在互联网社区凝聚一批志同道合的网友。与之相伴,他们中的一些人思想波动更为剧烈,容易被先入为主的舆论场所影响,表现出较为感性的一面。

进一步来看,当代青年的话语体系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在结构上趋于离心状态,个性化、圈层性态势显现。在互联网时代,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通畅,各种各样的线上线下“小群体”“小圈子”充斥在青年周围,并有可能成为更大范围的“民意共同体”。

二是话语体系建构过程和价值观教育相对脱节。在性格成熟和人格养成最为重要的高中阶段,由于高考“指挥棒”压力,大多数高中生专注于必考科目的学习,而相对忽视了价值观等方面的塑造。

三是互联网平台成为影响青年话语体系建设的主流媒介。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正对青年话语体系构建产生重大影响。其中的短视频具有强大的传播力,也有一定的破坏力;给青年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也带来许多无谓的时间消耗。

「加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趣味性」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大致处于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阶段,难以入脑、入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新形势下,既要尊重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规律,注重在关键时间节点的教育和引导,也要针对若干有代表性的青年群体兴趣和特点,加强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趣味性。

第一,创建多元空间载体,注重对不同青年的分类引导。

“小麦灌浆期,阳光水分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庄稼的收成。”这是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描述与评价。针对思想进步程度不同的学生,应该注重分类的教育和引导,把“漫灌”和“滴灌”结合起来;对于党员骨干等,要把他们当作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来进行培养,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和提升,从“高位”上严加要求;对于表现良好、积极参与各类活动的青年,要给予信任、搭设阶梯、加强引导,努力使之从良好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对于在思想上还存在困惑、对社会存在较多负面情绪甚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质疑的青年,要结合特定的活动加大引导力度,包括通过与优秀骨干“一对一”结对等形式,使其形成更加理性、全面的认知。

对高校而言,可借助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中秋节、国家公祭日等重要节点开展特定的主题教育,通过庄严的仪式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统一起来。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也是一个大课堂。可鼓励青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参加支教、基层挂职、临终关怀、重阳敬老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奉献中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第二,发挥好新媒体平台的作用,确保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青年话语体系。

注重打造一批积极向上的新媒体平台,创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成果。传统活动的形式可能只会影响几百人,但新媒体平台上一个高质量的宣传作品可以在几小时内收获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关注、转发。建议组织更多力量打磨出高质量的原创作品,直接引导青年网络话语体系构建,增强网络思政引领的实效性。

第三,优化课堂教学功能,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内涵。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是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有情绪、情感和情怀。一个站在讲台上客观而理性的教师,就能培养出一群积极向上的学生。对于高校青年学子的价值引领,不应仅仅停留在思政课上,还应充分挖掘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举个例子,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机械工程导论”,除了在专业上进行知识传授之外,还可以对党和国家关于先进制造业的战略要求进行深入阐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赖以植根的丰厚沃土。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必须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育、滋养作用,帮助青年真正树立起文化自信。在大学校园中,可广泛开展国学课堂、经典阅读、传统书画展示等活动,引领青年学子真切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继而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博士 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