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看黔北,黔北文化看沙滩。

沙滩在哪里?

沙滩是遵义市新舟镇禹门村的一个地名。

地处深山的贵州何来沙滩?

沙滩之名,藏着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浪漫与诗意。

登高而望,乐安江缓缓而来,在黎庶昌故居前分叉而行,后又合流,形成一个形似古琴的河滩,“沙滩”之名由此而来,当地人也称之为“琴洲”。

明代万历年间,改土归流,黎氏入黔始祖黎朝邦随平播大军入播,后选定山清水秀的沙滩定居。

定居之初,黎朝邦就在附近的回龙山修建沙滩寺(今禹门寺),并在寺中建“振宗楼”,创办黎氏家塾。

黎氏家族始终重视文化和教育,经过几百年的累世耕读,在第九代黎恂时取得了突破。

1821年,任浙江桐乡知县的长子黎恂回家丁忧,带回了三万余卷图书回来,置于锄经堂,使锄经堂成为贵州第一私家藏书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锄经堂是黎恂的父亲黎安理的书斋名,取“带经而锄”之意,同时也是“读经如锄地”的意思。

黎恂从回家的第二年开始扩建锄经堂,三年建成“五间正室,三重结构,壮阔宏敞”。

1846年,黎恂再次扩建锄经堂,增加祠堂、园林、鱼塘,形成一座大宅院。

黎庶昌故居管理人员李云奎这样描述当时藏书的盛况:当时贵州藏书最多的官办“贵山书院”藏书只有三千卷,这里的藏书是贵山书院的十倍。

黎恂在这里研究学问、教育子弟,将锄经堂变成名副其实的藏书楼和知名“学府”,培育了黎氏子侄9人,郑氏三兄弟和莫氏五兄弟。其中,郑珍、莫友芝和黎兆勋是代表性人物,并称为“黔之通人”,而郑珍、莫友芝又并称为“西南大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61年(咸丰十一年)白号土匪扰劫,将锄经堂房屋及藏书烧成灰烬。现在遗留下来的锄经堂规模,仅仅是锄经堂盛时的六分之一。

经历数年风雨洗礼,房屋十分沧桑,却不失古色古香之韵。已经存续了200多年的“锄经堂”招牌仍熠熠生辉,堂前的对联“世间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要事还是读书”仍在昭示后人读书的重要性。

如今,“锄经堂”恢复了藏书功能,按照当时格局,对外开放,办成公益图书馆。

尽管当时留下的书籍只有十余本,黎氏后人向社会广泛征集捐赠,众多热心人热烈响应,捐钱、捐物、捐书……四件藏书室里摆满了书籍。

黎氏后人黎错说:“锄经堂公益图书馆”的初衷是收集、保护和传承沙滩文化的珍贵文献,让喜欢沙滩文化的人有一个查询资料的地方,并为附近居民和黎氏后裔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更好地延续沙滩文风。

通讯员 涂林念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毅

(来源:​ 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