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西海固、塞北江南;清水河、折死沟、预旺川……在作家杨占武的新书《牧马清水河》中,中国西北部的宁南山区这片古代水草丰美的牧马场、现代不宜居住的苦寒之地,以具有历史纵深感的面貌诗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牧马清水河》

杨占武 著

上海三联书店

文化散文集《牧马清水河》所收录的作品兼具学术与文学价值,具有鲜明的写作特色。作者善于撷取一些细小的事项,从历史、经济、语言、文化等多角度对游牧文明和农耕文化展开了具象的观察和思考,使每个叙述切片都呈现出多重意象和深邃内涵。严谨的学术考察、丰厚的知识储备、摇曳多姿的行文特点和充沛的故土情感,让本书的内容充实而饱满、厚重而诗意,呈现出纵横交错、多面立体的复合色彩,独具审美价值。

这本书是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的交融之作。个体记忆是短暂的,因为个体一直在成长;个体记忆也是永恒的,因为它不自觉地幻刻在血液里。杨占武用历史的厚度、哲学的深度和经济学的尺度去消解这些个体记忆,重新审视游牧文明,一场集体记忆承载的心灵朝圣之旅便开始了。

《牧马清水河》全书分为四辑,前两辑侧重从史料和本土语言中留存的特殊词汇中探寻这片土地的历史,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养。这里曾经水草丰美,是历朝历代的马场,是“达子住过的地方”,而如今牧马不再有,“达子”又去了哪里?杨占武结合自己经历的考证和推理给人启迪。与书名同名的文章《牧马清水河》曾发表在《朔方》上,评论家许峰这样评价它——“杨占武的《牧马清水河》是一篇洋溢着浓郁历史文化的散文,他将家乡的清水河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历史的追忆中将古代的文明与鲜活的现实融为一体,于豪放粗犷的文化场景中审视着清水河的变与不变。作者追求一种诗性的历史观与审美化的历史理性,在书写清水河历史的文字背后体现着作者一颗对家乡的赤子之心。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历史事实去勾勒出清水河的‘根’与‘脉’,去彰显清水河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表现出作者厚重的寻根意识与人文情怀。”本书的第三辑更侧重个人的经历,亲切可感,让人对那片土地有了更鲜活真实的印象;第四辑记录了作者和师友的情谊。

杨占武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曾经离开此地去陕西、上海求学、成长,而后又回到这片土地工作、研究。他是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原住”写作者。杨占武表示,书写故乡的关键之处在于“你需要‘懂’和‘悟’,变成一个故乡故土的知情者;或者袭用人文地理的一个说法,即你需要变成一个‘文明内部的发言人’”。这部《牧马清水河》是对故乡的一份记录,将宁夏山区和平原追本溯源、具体可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对这片土地的历史的探索和反思中饱含着热爱,以及基于人本主义的祈盼和怜悯。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 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