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达情

陈忠民

邦达,是青藏高原在我心中留下的挥之不去的存在。读到网上关于邦达的这个“福音”,看到其当今美仑美奂的照片,顿生无限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海拔4390米,军区后勤部在此设立了318川藏线上海拔最高的兵站。因高寒缺氧、条件异常艰苦,那时过往的汽车部队通常只在此稍事休整,吃一顿午饭就走,不过夜。

1988年,刚从军区党委秘书调任后勤政治部组织处长不久的我,了解到这个单位的一些感人事迹后,即决心亲自蹲点,全面弄清兵站的情况,总结他们的经验。1989年,经后政龚勋宗主任并报王世麟部长批准,我带领由巴塘大站政委陈德华、后勤部组织处干事赵树旗、川藏兵站部宣传科干事刘道国组成的工作组,到邦达兵站蹲点一周。

那时的邦达草原除了风光旖旎外,一片荒凉。邦达镇政府距兵站几公里外,小镇只有政府的一个兼做骡马圈停的院子和附近的几户藏胞。当然,那时也没有什么旅游一说,川藏线上除了不时会有军车车队卷起漫天尘土呼啸经过,其他的就是不多的地方运输车辆。偶尔看见的行人,是磕长头的藏民。

正在西藏检查所属部队工作的川藏兵站部参谋长孙明树,闻讯我在邦达兵站蹲点后,即通令所属汽车部队,过往邦达兵站时,必须在兵站过夜,并向后勤工作组汇报工作。当时在川藏线上执行任务的有5个汽车团,以一个连队为一个车队计,有几十个车队在风雪高原的千里运输线上奔忙。孙参谋长的这一指示,大大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量。我们每天早上参加兵站的早操,六点半起床,沿318线跑步半个小时。日间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工作,包括参与兵站的一些日常保障活动。晚上,我教兵站官兵学唱《热血颂》的军歌。高海拔严重缺氧,一天下来,已经很疲惫了,但孙参谋长的指示下达,按川藏线惯例,每天晚上又要逐个听取驻站车队带队干部的工作汇报,有时直至深夜。第二天早饭后,车队正规化出车,我们还要在车场接受各车队指挥员报告后发出出发指令,并逐一目送车队在飞扬的尘土中奔向前方。

深知邦达草原荒凉和艰苦的川藏兵站部政治部主任董勤木在他们的部务会议上说,后勤陈处长为了帮助我们做好工作,在邦达蹲点好几天了。我们是川藏线上后勤部队的直接领导机关,我们在坐的各位科长,有谁在邦达兵站住过一个晚上?

董主任的话传到我的耳朵里,我的第一感觉是,我们的工作产生的成效,可能不止在某一具体事项上。

我们蹲点回来后,很快总结宣扬推广了邦达兵站的事迹和经验,后勤党委号召所属部队开展了向邦达兵站学习的活动。不久,由刘仕楚副主任主持,成都军区政治部隆重召开有中央、军委驻川新闻单位和军区、川内各新闻单位参加的新闻发布会,正式拉开了在更大范围宣传学习邦达兵站的帷幕。

经过一茬又一茬邦达兵站官兵的接力,经过一茬又一茬上级各级机关和领导的倾心帮助,邦达兵站获得的赞誉越来越多,直至被中央军委授予“川藏线上的红旗兵站”荣誉称号。至今,这面红旗依然在猎猎飘扬。

我们站在这里,最不应该忘记的是,新中国的开拓者们,进军西藏的18军的前辈们,当年高唱着“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拼死前行的筑路英雄们!

我更想说的是,今天行进在青藏高原柏油大道上旅游观光的人们,在邦达这个美丽可人的旅游服务区休闲娱乐的人们,在邦达有释放弥漫氧气设备的小别墅里神清气爽地品味着甜美生活的人们,你们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吗?你们知道前人的艰辛和担当吗?你们觉察到了我辈应当锲而不舍地继续做些什么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 作者简介: 

陈忠民:原成都军区后政组织处长、重庆军代处政治部主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陈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