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

作为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空间发展指南,和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9月27日,国务院批复了《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10月12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规划》进行解读。

据发布会介绍,《规划》确定成都城市性质为“四川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城市核心功能定位为“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愿景为“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不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发展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丽成都风光

强化空间底线管控

关键词:三条控制线

此次批复的《规划》一大特点,便是科学划定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规划》明确到2035年,成都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53.9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低于416.64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优先布局在平坝浅丘区。《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496.61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大熊猫国家公园(涉及成都市范围)、四川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龙门山风景名胜区、四川龙泉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朝阳湖风景名胜区和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规划》划定城镇开发边界2361.20平方千米,有力保障老城区提质发展空间的同时,引导城市空间重点向龙泉山以东和市域南部的丘陵地区拓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都邛崃天台山风景名胜区

同时,划定了地质灾害防治区域、洪涝风险控制线、通风廊道、历史文化保护线和能源矿产资源保障线。

优化公园城市空间格局

关键词:“两山两区”、“两翼三轴”

《规划》提出保护“两山两区”、发展“两翼三轴”的平行带状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

其中,“两山”指龙门山和龙泉山。龙门山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将保障生态安全作为主要任务,强化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功能,打造成为生态保育示范区、美丽自然山水典范区;龙泉山是成都城市绿心,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建设城市森林公园,打造市民游客喜爱的生态乐园。“两区”指市域西部成都平原农业区和龙泉山东侧丘陵农业区,市域西部成都平原农业区重点将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龙泉山东侧丘陵农业区重点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防止水土流失,发展丘陵立体农业。

“两翼”指龙泉山东西两翼组群城市,西翼为中心城区,进一步强化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形成扇叶状组团化城市布局形态;东翼为东部城区,包括成都东部新区、淮州新城、简阳城区,集聚先进制造业,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新兴极核,形成带状组团化城市布局形态。“三轴”指三条城市轴线,包括南北城市中轴、东西城市轴线、龙泉山东侧沱江发展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都龙泉山

此外,《规划》还提出保护“一带十五园百片”的耕地利用格局,实施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守护“两山、两网、三环”的生态格局,建立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超过5000米海拔高差形成的多元自然地貌和生物多样性。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镇空间结构,推动市域空间结构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

提升城市整体功能

关键词:“三中心一基地”

《规划》全域统筹“三中心一基地”核心功能空间布局,即“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塑造城市发展新动能,提升城市竞争力。

《规划》统筹谋划了先进制造业和金融、科技、商业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空间;明确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核心,以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为牵引,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地,做强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和高品质功能服务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都天府新区兴隆湖

《规划》中规划构建陆海空联运战略大通道,建强中西部面向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和中西部陆港主枢纽,构建高能级开放平台体系;《规划》还锚定国家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规划全力保障工业用地空间,稳固工业空间总量和布局。

创造宜居美好生活

关键词:“公园城市”

此次《规划》还有一大特点便是突出了公园城市特色。《规划》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建立蓝绿交融的全域公园体系和三级绿道网络,创新“公园+”布局模式,城市居民可就地就近享受优质生态资源,让城市更加美好。

发布会上,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从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介绍了《规划》对于“公园城市”理念的体现。

宏观层面形成“公园化格局”。以水网、绿道和生态廊道串联全域公园,以1275平方千米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作为城市绿心,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使城市成为“大公园”;同时通过187平方千米的环城生态区、第二绕城高速公路田园生态区、两级通风廊道以及条形公园引绿入城,在龙泉山东西侧分别形成带状、扇叶状组团化空间形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都公园风光

中观层面创新“公园+”布局。创新“公园+”布局模式,营造“公园+”开放舒适的生活街区、“公园+”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公园+”富含活力的工作场所。

微观层面营造公园式场景。《规划》突显公园城市的生态、美学、人文、经济、生活、社会价值,通过营造多元空间场景,形成可进入、可参与、可感知、可阅读、可欣赏、可消费的高品质空间体验。

健全空间治理体系

关键词:“工业上楼”

据悉,《规划》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城市精明增长。系统推进存量土地开发利用,积极探索“工业上楼”,差异化开展老旧居住区、低效商业区、低效工业仓储区等区域改造,划定地下空间利用重点开发片区,加强地下空间功能复合、分层利用,围绕轨道站点,以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优化城市空间形态。

此外,《规划》坚持以信息化赋能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发挥“多规合一”优势,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现国土空间与自然资源全域、全要素的数字化管理。

来源 | 四川发布客户端 图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