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倒计时一个月之际,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60分钟”栏目近日晚播出了对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现任副总统哈里斯的专访。其间,哈里斯把焦点放在了俄乌、巴以冲突及国内议题上,并没有过多谈及涉华问题。她表示,美国“必须赢得21世纪与中国的经济竞争”,但不应寻求爆发冲突,并重申了美国需要确保坚持“一个中国”政策。“60分钟”是CBS历史最悠久的黄金段新闻栏目,选战前一个月对候选人的采访是其特色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大选的形势再度生变。据美国网站统计各大民调网站的数据,显示特朗普的支持率从领先拜登3.1%,变为现在落后哈里斯2.2%。而且,哈里斯的民调优势还在持续扩大。看到这种情况,特朗普已经公开鼓动支持者提前投票,这说明他自己也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哈里斯的民调优势会变大。美国历史学家艾伦·利希特曼已经多次预测大选结果,准确率高达90%,而这次他认为哈里斯会胜出。
回顾哈里斯的政治生涯,不难发现,这位拥有牙买加和印度血统的女性,一直以其干练的作风、犀利的言辞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定追求著称,自2021年就任美国副总统以来,哈里斯却似乎刻意保持着一种“低调”的姿态,鲜少公开发表独立的政治观点,更多地扮演着拜登总统的“忠实助手”角色。这种“低调”并非软弱,更像是一种蓄势待发的策略,随着2023年总统大选的临近,哈里斯开始逐渐走到聚光灯下,展现出其独特的政治魅力和领导力。
哈里斯之所以能逆袭,我觉得除了她自身的实力和魅力之外,还得益于民主党政府的一系列经济政策调整。这些政策不仅改善了美国的经济状况,还为哈里斯的竞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选民眼中,哈里斯不仅是一位有能力的领导人,更是一位能够带来积极变化的候选人。面对哈里斯的强劲势头,特朗普似乎有些力不从心。在哈里斯向他发出再次进行电视辩论的邀请后,他竟然选择了拒绝。这一举动不仅让人们看到了特朗普的避战心态,也让这场大选的悬念再次升级。
沙利文访华刚刚结束,哈里斯就迫不及待地出来表态了,说她不会对中国“手下留情”。这番话听起来强硬,实际上却更像是在美国国内选民面前表演一场“秀”,试图抓住那部分对华持强硬态度的选民的心。哈里斯团队抛出的论调,无非是那些老掉牙的调子,在台海、南海、芯片等问题上继续对华施压。其实还是延续拜登那一套“竞争而不冲突”的老策略,只不过哈里斯想把这出戏演得更“逼真”一些,好让自己看起来比拜登更“强硬”。
政治承诺的兑现,并非易事,美国居高不下的国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哈里斯能否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兑现承诺的又不至于让美国经济陷入更深的泥潭。而特朗普,这位曾经的房地产大亨,则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高举“美国优先”的大旗,将矛头指向了中国,试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为美国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他的支持者,大多是那些对现状不满的白人蓝领工人,他们渴望回到那个美国制造业辉煌的时代。
实际上不难看出,不管是哈里斯还是特朗普,其上台之后都会对中国采取竞争和对抗的策略,而根据美国的一贯作风,在此过程中,其绝不会停止打压和制裁。只不过,和毫不遮掩地大打“中国牌”,宣称要对中国商品加征60%关税、且有主动和中国开启贸易战的“前科”的特朗普相比,哈里斯目前所展现的对华政策要相对理智一些。尽管哈里斯目前在外交策略上表态不多,但其一旦真的当选了总统,也必将会就此出台更详细的对华策略方针。届时,我们才能真正了解美国的意图。
这场口水战,看似是两位候选人的较量,实际上反映的是美国国内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华政策倾向:一种是特朗普式的单边主义和对抗思维,认为中国是“竞争对手”,要千方百计地打压遏制;另一种则是相对务实的合作态度,主张在竞争中寻求合作,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对于大洋另一边的中国来说,这场闹剧就像一阵无关紧要的风,吹过也就过去了,激不起半点波澜。
不过,拜登政府近期对华态度有所改善,不代表着中美两国的总体基调从“交锋”变“合作”。我们应当牢记一点,美国两党都已形成了遏制中国的共识,只不过是在具体路线上存在分歧,不要指望美国未来会以对华合作为主。如果哈里斯上台,她大概率要延续拜登的“竞争”政策,继续在多个领域和中方展开激烈较量,特朗普上台就更不用说了,光是他极其强硬的关税政策,就会给中美合作造成空前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