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硕果盈枝。林西县大营子乡田间金黄的谷子、玉米“金”浪翻涌,土豆、萝卜从肥沃的黑土地里翻滚而出,设施农业园区大棚里果蔬飘香。一片丰收的喜庆里,农人笑语盈田头,汗水浇灌希望之果。

藏粮于技 田间地头展示“十八般武艺”

秋风乍起,田地间由绿转黄。村民李亚军正在设置收割机上的定位,伴随着一阵阵隆隆响声,两辆机器沿着田埂移动,将成熟的粮食收获。

“智能作业,1个小时可以完成10多亩地的收割,人力简直不能比。”看着繁忙的场景,李亚军不禁感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一台台新式的智慧农业机械成了田野里的主要“劳动力”,无人驾驶拖拉机、播种施肥一体机、植保无人机……各类新技术、新农具在农田里大展身手。得益于现代化的“科技田管”,大营子乡种植户积极性高涨。今年,和平村宗瑞龙将哈密瓜种植提高到50个棚。

“过去看天,如今看屏。有了智能设备加持,打药、施肥、浇水等都不需要自己操心,足不出户,手机上就能将几十个大棚的情况尽收眼底。”大营子乡种植户宗瑞龙自信满满地说。

在和平智慧产业园区内,智能收集农情数据、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智能水肥一体机浇灌……越来越多“黑科技”农机装备走进田间地头,智慧农业的“十八般武艺”在广阔田野上大显身手,见证大营子乡智慧农业发展一路长虹。

藏粮于地 沃野新景“良田”配“良技”

初秋的暖阳透过高高的玉米,洒下金色的光芒,成片的谷子阡陌纵横,收割机的轰鸣声响彻田间,奏起了丰收的序曲。在大营子乡幸福村玉米密植实验田里,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技术员赵永兴正带领农技人员对植株生长密度和玉米的颗粒饱满度进行测量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选取迪卡159等耐密品种,将行距、株距进行调整,亩保苗5000株以上,按照目前观测结果,今年不仅是一个丰收年,而且对比往年,今年的玉米产量最低可达1700斤,实现亩均增收150元以上。”赵永兴说。利用此“秘籍”繁荣村的谷子亩产量预计比正常种植方式高产200斤,效益提升400元左右。

要“藏粮于地”,首先要提高土壤肥力、提升耕地质量,如何利用现有耕地为农民增加收入,让农民种田更有盼头?“今年全乡集中力量探索单产提升、优质增粮两个关键命题,争取利用现有的土地创造出更多的收获。”大营子乡党委书记刘祥军介绍。

向土地要效益、向存量要空间,近年来,大营子乡加快农业技术探索步伐,突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将“硬核”农业技术和装备应用推广到农业生产各环节,依托高标准农田,推广膜下滴灌、农作物“矮密早”种植模式、农作物精量播种技术等,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形成农业产业优势提供了有力支撑。

藏粮于农 “新农人”兴农村

从7月下旬第一批胡萝卜上市一直持续到10月,这三个月是大营子乡土庙子村张海波和乡亲们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踏实,办事下劲儿,我们都愿意跟着他一起干。”提起张海波,村民们都很佩服他。2018年,在外地奋斗的张海波返回家乡,“土庙子村一直以来都发展蔬菜种植,面积大,种植户经验多,而且,这几年在外地也学到不少经验和技术。”张海波说。

返乡后的张海波不仅将电脑缠绳、高垄种植、北斗导航等先进技术、理念带回来,还带动本村10余户村民一起发展大田蔬菜种植,在学到新技术的同时,更是实现了增收致富。“今年我种了50亩胡萝卜,亩产在一万八千斤左右,现在收购价8毛多,这些‘金疙瘩’卖完差不多能有将近50万的收入!”说起今年的收成,村民张立峰脸上洋溢起丰收的喜悦。“我们能有现在的规模和收益,都离不开海波的帮助,有他这样的好帮手种地也有劲了。”

在大营子乡像返乡创业的张海波、退伍军人宗瑞龙这样的“新农人”不断涌现,他们既能下田管地,也能主动学习新技能,还能积极拥抱互联网,用创新的思维、技术和模式,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下一步,大营子乡继续按照“巩固老产业、发展新产业”的发展规划,依托地理资源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多种优势产业共同发展,推动农业增产增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探索出一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的乡村振兴之路。(杨玉婷、张浩、孔令雪)

来源:林西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