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其影响力深远且广泛在世界各地。而其中的佛教被很多国家信奉,尤其是亚洲国家。我们都知道,佛教是由释迦摩尼自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创建的,其发源地在古印度,后来才逐渐被传播到亚洲各地,对亚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之所以能被亚洲很多国家接受,主要是因为其核心理念以慈悲、包容和感恩为主,这些理念不仅有助于个人内心的和谐与解脱,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所以,佛教传入之后,很快便被人们接受,一些国家甚至将其视为国内的主要宗教,比如泰国、缅甸这些东南亚国家。而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佛教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不同于其他国家对佛教的尊崇,佛教在我国历史上先后经历了四次灭佛,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佛教的引入与发展

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在公历纪元前后,即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尽管具体的传入时间和途径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但多数观点认为,佛教最初是通过丝绸之路,经克什米尔,越葱岭,沿天山山脉南北两路到达我国的阳关和玉门关,进而传入了我国的中原地区。

不过,这一路径主要是汉语系佛教,又称北传佛教的主要传播途径,之所以做这个区分,是因为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在派系上也发生了演变,主要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

前文所说的汉语佛教主要流行于我国本土、朝鲜半岛和日本,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才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藏传佛教则主要流传于西藏、青海、四川、云南、新疆以及蒙古地区,它是从古印度和我国内地传入西藏地区,与当地的本教融合后形成的具有浓厚的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也俗称喇嘛教。它的教派有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格鲁派(黄教)等,在这之上还建立了活佛转世传承继位制度。

而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它是从印度恒河一带传入斯里兰卡,再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最后传入我国云南地区的,因此主要流行于我国云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它主要信仰上座部佛教的经典和教义,强调通过修行和自我解脱来达到成佛的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这三种派系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朝代更替及文化融合才形成的。要知道,在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主要尊崇的可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不过,佛教比较令人意外的是,它从一开始传入中国,就受到了人们广泛的追捧,以至于佛教思想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融合并快速诞生了一些新的思想,比如般若学派的“六家七宗”的产生,就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初步结合。

后来发展到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追求,佛教追求智慧、慈悲为怀、万物平等、普渡众生的精神得到了人们进一步的接纳和吸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是隋唐时期,经济繁荣、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使得中式佛教开始走上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呈现出鼎盛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佛教流派,如禅宗、法相唯识宗等,这些流派的兴起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深入进行。

而发展到宋代以及之后的时期,中国化的佛教逐渐展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一方面,佛学深入渗透到中国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其理论精华被宋明理学所吸收,佛教在理论上创新较少,陷入了一定的停滞状态。

不过,此时的佛教仍然在中国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佛教的势力仍在不断壮大,这也正是佛教的可怕之处。但渗透力和融合度太高也不是什么好事,随着佛教的发展壮大,其与国家、统治阶层的利益冲突也逐渐显现了出来,这也为日后灭佛事件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次灭佛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灭佛,分别发生在北魏太武帝时期(446年)、北周武帝时期(574年)、唐武宗时期(845年)以及后周世宗时期(955年),而每一次灭佛运动的爆发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次灭佛事件发生于北魏太武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而当时发起灭佛运动的就是北魏的第三任皇帝太武帝——拓跋焘。拓跋焘之所以这么做,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佛教徒的过度膨胀,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北魏早期,佛教之所以能在北方迅速传播,都是因为得到了皇室的支持。然而,随着佛教的壮大,僧侣团体不但没能给社会安定带来积极作用,甚至还助长了内部的叛乱情绪,以至于皇帝对佛教产生了不满情绪。

而这一切不满情绪的来源正是因为太平真君六年卢水胡盖吴在杏城发动的那场起义运动,虽然这场叛乱最终被太武帝亲自率兵镇压,但随着官兵在长安的一处寺庙中搜出大量兵器,“僧侣协助叛乱”的猜忌也彻底落到了实处,这直接成为了太武帝下令灭佛的导火索。

当然,除了这一原因之外,太武帝下令灭佛还有别的考虑,那就是当时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并巩固在中原的地位,实行了全民皆兵的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兵源和财政收入,所以,要求五十岁以下的沙门还俗服兵役,也是增加国家兵力和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于是,出于维护皇权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考虑,446年,太武帝下令废除佛教,毁坏佛寺,驱逐僧侣,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浪潮。

第二次灭佛事件发生于北周武帝宇文邕(yōng)时期。北周时期,佛教在北方依然兴盛,佛教寺庙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财产,甚至拥有自己的农田、工场和商铺,却不用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使得朝廷财政承担了巨大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并不是宇文邕想要灭佛的根本原因,本质上是因为宇文邕本身对佛教持有强烈的敌对态度。史料中就曾记载,宇文邕曾经梦见佛陀要来庇佑他,但他拒绝了佛陀的庇佑,并对佛陀说:

“你来干什么?我的祖宗是太昊、炎帝、黄帝,我是汉族皇帝,你怎么能庇佑我?”。从这一点就能看出他本身对佛教就有着偏见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偏偏当时佛教寺庙中的僧侣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存在滥杂现象。一些僧侣不仅不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还参与世俗事务,甚至违法犯罪,这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和道德沦丧。

由于宇文邕本身就尊崇儒家思想,所以,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他认为佛教与传统礼仪制度相抵触,对朝廷的统治构成了潜在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出于维护传统儒家思想和制度的地位以及加强中央集权、缓解国家财政压力的考虑,他于574年下令废除佛教,大量佛寺被拆毁,僧侣被强迫还俗,直接削弱了佛教在北方的影响力。

第三次灭佛事件发生于唐武宗时期,当时佛教已经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拥有庞大的信徒群体和经济资源。到了唐朝中后期,佛教寺院甚至通过接受贵族豪强的捐赠以及土地兼并,占有大量地产,形成了独特的寺院经济。

一些宫廷宦官更是通过自己的势力与寺院主事人建立联系,形成了私密的利益链。安史之乱后,国家财政极度紧张,寺庙的财富集中以及腐败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儒家思想逐渐复兴,强调君权神授、尊王攘夷等观念。而佛教主张出世、修行、涅槃等思想,与儒家思想存在一定的冲突。且唐武宗本人更尊崇道教,于是,为了根除佛教独大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冲突,他便下令执行了拆寺庙、强制还俗等一系列灭佛行动。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发生于后周世宗时期,此时正处于五代十国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经济状况十分糟糕,而寺院经济却独树一帜,跟社会发展形成了两极分化的局面。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寺院甚至形成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对地方政治产生了影响。许多青壮年更是为了逃避兵役和赋税而选择出家为僧,这直接加剧了国家征兵的难度以及财政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增强国防和稳定社会秩序,柴荣继位后,便试图通过收回寺庙的土地和财富来缓解国家财政的困境。而这并不能快速解决国家当时的困难,于是,955年,他下令限制佛教的发展,关闭大量寺庙,僧侣被迫还俗。

从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灭佛事件来看,佛教受到统治者攻击的根本原因不外乎两点:

一是佛教超越世俗权力的理念,强调众生平等、超脱轮回的思想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的纲常伦理,以及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等级秩序产生了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治者的合法性基础,所以,当佛教的影响力超越了皇权的时候,这种“精神权威”的膨胀自然会引起统治者的担忧。

二则是佛教寺庙的财富积累和免税特权,使其成为国家财政体系之外的“经济体”,这对于依赖土地税收维持国家运转的封建政权来说,是难以容忍的。所以,每次灭佛运动背后,往往都伴随着对寺庙土地的没收和财富的重新分配。

这两点也正是佛教的可怕之处,所以才会招来统治者的不满。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韩昇.北周武帝之死及其宗教文化政策[J].学术月刊,2023,55(07):163-178.DOI:10.19862/j.cnki.xsyk.000669.
中国知网:李玉环.财政与历史上的四次灭佛运动[J].中国财政,2019,(12):76-77.DOI:10.14115/j.cnki.zgcz.2019.12.028.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