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藩镇之祸起源于李隆基的分封节度使,导致地方权力过大,有人有了野心自然一发不可收拾,后来的肃宗,代宗,德宗都不能安定地方,导致藩镇割据愈演愈烈,最后无法收尾,而和藩镇同为李唐两大弊病之一的宦官干政,确是从肃宗一朝开始的,那是一个深得肃宗信任的宦官,李辅国。这个人很早就跟随肃宗,后来又为了制衡节度使而重用他掌管禁军,结果太阿倒持,尾大不掉,最终这位权宦成为了李唐中央的实际统治者,后来的程元振,鱼朝恩等人或多或少都受他的影响,太监掌管禁军,把持皇帝和藩镇对峙,而这个名为辅国的人,给李唐开了一个不好的头。
李辅国,原名李静忠,后改名李护国,又改名李辅国,从名字来看,就是一个善于投机的人,玄宗年间入宫,后服侍太子李亨,因为尽心尽力而被李亨当作心腹看待,因为在马嵬坡之变中坚定的站在李亨这边而成功投资,李亨得以和李隆基分道扬镳,有了节度天下兵马的权利,随后北上灵武,李辅国劝他称帝,就此肃宗继位,李静忠也改名李辅国,代替高力士成为大内第一人。757年,回到长安的李辅国加开府仪同三司,还得了个国公的爵位,可见李亨对他的宠幸,不仅如此,他还组建了察事厅(和锦衣卫类似,规模小)监察天下,后来李隆基回到长安,李辅国心里明白李亨的想法,各种逼迫李隆基,比如把他的马拿走,囚禁他于太极宫,把高力士等人贬谪。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李亨的默许之下,因为这位当年胆战心惊的皇子,不想再回去了。因为这件事儿李亨对李辅国的信任再一次加深,之后这位权宦的权利急剧上升,除了掌管禁军,还担任元帅府行军司马,说白了就是宰相的权利,不过作为一个太监是做不成宰相的,但是可以行驶这个权利,权利大到什么地步呢?到达三司的案件李辅国就看心情判决,哪边给钱判哪边,只需要一句皇帝旨意就够了。甚至于朝堂宰相,勋贵都对他毕恭毕敬,让我们不禁有些疑惑,肃宗能够在马嵬坡果断除掉杨国忠,到达灵武自立而发兵和安禄山大战,不是一个昏庸的人,怎么会容忍李辅国呢?因为这是他制衡朝堂的关键人物,正如李治对武则天的无奈一样,在李亨看来,郭子仪,李光弼这些看起来忠心耿耿的节度使同样靠不住,因为安禄山当时看起来也忠心耿耿,宗室亲王也都有自己当皇帝的野心(永王曾起兵),相比之下,看起来更加忠心耿耿而又只能依靠皇帝的宦官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们自身权利并不大,而且由于天然的缺陷不可能谋朝篡位,就算嚣张跋扈,也会有个限度,因此李亨对他们很信任,甚至二次反击战让鱼朝恩统领九大节度使,结果惨败而归也没有追究责任,究其原因,他觉得宦官更值得信任。尤其是他虽然名义上是太子继位,是太上皇承认,但明眼人都知道有些得位不正的嫌疑,所以他需要一些力量来帮他抑制朝堂。当然,李亨对李辅国不是无条件的信任,偶尔也会敲打他,比如宰相李岘就曾收集李辅国违法乱纪的证据,李亨就把李辅国的一些权利给废除,结果李辅国明白李亨离不开他,就直接以辞职威胁,最终这件事儿以李岘被罢免,李辅国依旧掌权而结束。
后来,李亨就病了,李隆基也病了,李亨就想这件事儿,发现李辅国有些过于权重,已经威胁到皇权的安稳了,皇帝和太上皇的事公然插手,李亨有了想除掉李辅国的心思,但是他不敢轻举妄动,因为禁军将领都是李辅国一手提拔,现在有些不好处置了,随后李辅国更加的嚣张跋扈,有一天他觉得管理禁军不够过瘾,就相当兵部尚书,李亨无奈,应允之。过了几天李辅国又想当宰相,把李亨气的,悔不当初。但是他也没办法,只能把皮球踢给朝臣,让朝臣顶着,幸亏还有一些正直的大臣挺身而出,宁死不屈,最终李亨有理由拒绝了李辅国的请求。其实这位宦官也明白自己不可能当上宰相,他开始以退为进,让自己的心腹元载去当宰相,这样一来军政大权都在手中,李辅国更加得意了,不久之后李隆基和李亨双双去世,在李亨弥留之际,曾经的盟友张皇后和李辅国开始争斗,最终李辅国更胜一筹,张皇后被下大狱,那时候孤零零躺在皇宫的李亨不知道有多少的悔恨,可以说这个大宦官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就和李隆基培养安禄山一样,几天后李亨去世,张皇后等人被杀,太子李豫登基,为代宗。然后李辅国摄取了皇帝的权利,让代宗在宫中“垂衣拱手”,更是让代宗叫他尚父,代宗无奈,只能忍让。可惜,李辅国的肆意人生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因为他一手提拔起来的程元振有了另外的心思,他秘密和代宗商议,最终决心除掉李辅国,主要有两个顾虑,一个是兵权,但是程元振是实际掌管那些禁军将领的人,与其说李辅国掌握禁军,不如说他掌握了程元振来掌握禁军,另一个就是身份问题,不能堂而皇之的诛杀,不然会让其他宦官寒心,于是代宗登基一个月后,转而和程元振合作,废除了李辅国元帅行军司马和兵部尚书两大职务,转而任命给了程元振,李辅国一下就慌了,他发现禁军好像突然不受自己控制了,自己手中筹码所剩无几,随后为了保命辞去了中书令的职务,在朝堂上打感情牌,代宗好言安抚,之后就派人把他干掉了,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是谁动手,但是除了代宗和程元振,谁还有这个能力呢?李辅国的死不代表宦官干政的结束,程元振的权利欲望一点都不比前任要小,唐朝就这样陷入了一个轮回。
可能有人会问,忠心耿耿的郭子仪等人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勤王救驾呢?一来他们这时候已经待罪在家(因为二次反击郭子仪背锅),二来皇帝对他们更加忌惮,导致这些人名声在外而无能为力,尤其是宦官挟持天子而号令天下,除了在朝廷的宰相可以和他们抗衡,节度使也只能在当地说一不二了。李辅国的诛杀皇后拥立皇帝给宦官们开了一个头,原来权利可以这样用,于是之后的唐朝在藩镇割据和权宦拥立中艰难前进,直到不堪重负,轰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