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下黄奇帆对房地产的一些看法和分析。

黄奇帆是原重庆市市长、副市长,从2001年到2016年都在重庆担任要职,深度参与了当地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包括房地产相关的规划、政策制定与实施等工作。

在他任职重庆的期间,重庆的GDP没有依赖房地产,在其他城市房价暴涨的时候,重庆的房价一直处于比较友好的低位,但是GDP增速却名列前茅。

他对房地产的领域有深入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被称为房地产的专家,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甚至可以说做到了知行合一。

他的一些观点、做法,十分独到、深刻和超前,有些甚至成为了楼市的“预言”,比如去年说房价普遍跌30%,政府就要救市,而且要打折收商品房做保障房。以下是他近年的一些看法。

黄奇帆:房价普遍下跌三成,政府必出手救市

中国的房价,其实最近两年还没有开展大跌,走的是有行无市,从2021年到2022年,房价和交易量开始减少了,比如2020年交易量是18亿平米,到了2021年就降到了15亿平米多一点,去年已经降到了14亿平米,今年(2023年)数据还没有出来,估计会降到13亿平米,那么这个交易量会降到12平米会守住一个平衡,就不会降到5,6,7,8亿平米的,为什么呢?

因为整个中国的房产建成的在使用中的房子现在有500多亿平米,理论上50年折旧,也就是说每年折旧五十分之一(百分之二),500亿平米的2%就是10亿平米,然后再加上总有结构性的需求调整,有个2亿平米,所以,12亿平米的需求是会坚实的底部,会守住的。

所以,在这个角度,从18亿平米到今年预计就会变成13亿平米或者更低,那么到了明年,到了12亿平米守住就稳住了,所以这个从建筑,投资量的角度,市场平衡点估计在12亿平米,不要担心到10亿平米,5亿平米。

那么交易量这么低了,为什么价格不低呢?因为房产商也不想跌价,地方ZF也不想跌价,银行也不愿意自己抵押物跌价,那老百姓买了房子的也不想跌价,如果我买的房子是10万每平米,结果现在同样的地段房子变成8万,7万,那老百姓去年,前年买的就会吵起来,在这个角度呢,大家都不想跌,哪怕没有交易,有行无市,所以前两年其实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跌价。

那么跌价是谁打破的呢?就是法拍房,因为当大量的交易停顿,房产商资金还不了,那么老百姓也会起诉他,他的债权人也会起诉他,银行也会起诉他,起诉以后就变成法律纠纷—法拍,法拍无非就是把房产商已经有的土地和房产拍卖,那么法拍房实际上在2000年的时候,全国只有20万套一年,到了2010年的时候就到了50万套,2020年已经超过150万套,今年(2023年)数据还没有出来,我相信有可能到400万套。

你想这400万套法拍房,一套平均100平米就是4亿平米,已经等于全社会一年十几亿交易量的30%,法拍房只要超过20%,拍卖的房价就成了一个区域的房价,如果只有法拍房的量只是全城市交易的1%~5%,那法拍房是法拍房,市场房还是市场房,但它超过20%以后(法拍房是以卖掉为主,价格都是打7折,6折),市场房的价格是螺旋形的往下跌,所以,这件事关键是看法拍房的数量,法拍房数量多了,这个地区房价一定跌。

今年深圳局部出现一些楼盘跌了30%,上海也有局部楼盘跌了30%,但是你不能说上海整体房价跌了30%,只是部分房价,但是,到了明年(2024年),如果法拍房多了,出现了整个城市的均价跌了30%的时候,我认为地方政府就该出手了(实际上一线城市平均房价已经跌了30%),如果均价跌了30%普遍性出现,这时候要么不法拍,一法拍就可能跌40%,50%,这个时候不是一个楼盘,而是整体上都打对折,这个时候政府应该出手,在打7折,6折,5折的时候,比如拿出5万亿就把这个房子收了,各个城市打6折,5折相当于跌到了2015年了,这个时候你把它收了,政府不会亏的,放个5年,10年,收回来就是做公租房,做房改房,人才房,廉租房。

本来一个国家ZF就该对居民至少保障30%的公租房或者保障房,香港780万人,还有480万住在政府的保障房里面,只是他的保障房太可可怜,只保障了人均4平米,我们说保障房至少保障人均15平米,香港保障太低了,但不管怎么说,香港400万人住在保障房里,新家坡是70%住在保障房里,我们现在是5%住在保障房里,商品房彻头彻尾覆盖到位,变成大家都买商品房,正好趁这个机会把打了6、7折的库存商品房买过来,一旦你买过来,房产商收到了这笔钱,他也不能自己发财套利,他一定是还银行,还上游施工欠款,还各种建筑材料款、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5万亿进去,房产商再去还5万亿,还3个5万亿,就15万亿的债务互相抵消了,所以,这个时候政府要救市的,我绝对相信明年的适合的时候,当出现了一个城市比较大规模的打了7折,6折的法拍房,政府肯定应该救市了,这个救市不存在道德问题,政府拿到了房子就是作为保障房,可能这一场事情过了以后,中国政府城市保障房就超过20%了,那不是好事吗?

你也不用再去造房子来增加房屋的供给,正好把过剩的房屋平摊掉,另外房产商也会平衡这笔债务,然后整个社会的债务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释放,这个是明年一定会出现的。

那么这个时间只要这么一刹车刹住,还有个社会好处,老百姓的按揭贷款的首付一般是百分之二三十,可能已经还了若干年,现在是大体上首付实打实支付可能是30%~40%,所以跌30%,老百姓还没有出现整体负资产,如果跌到40%~50%真变负资产了,社会不稳定,银行跌到30%,坏账就不是2%,3%了,而是10%,15%了,那不得了的,也是整个金融的黑天鹅。

所以,这个时候一摊救市措施出来,一举几得。总的来说,这个是理性的逻辑,一定会发生。(可以说是神预言,已经发生了,比如今年的517新政以及本次924的救市)。

黄奇帆:建议按揭改为不交楼、不月供

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13亿元,同比下降9.6%,其中住宅投资83820亿元,下降9.3%;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27459亿元,同比下降13.6%。房价目前总体上仍保持相对稳定,未出现大幅下跌,但房地产市场潜藏的风险不容忽视。因此,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就绝不能任由房地产泡沫自生自灭,而是要先立后破:

“立”,即多措并举稳住房地产市场,不使行业风险蔓延至金融等其他领域。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面临一个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大量房地产商因为过去高杠杆拿地,当资金链断裂后,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库存积压,部分楼盘甚至成了烂尾楼,一些头部房企也面临生存压力,导致风险外溢。

另一方面,2022年底我国农民工超2.95亿人,2022年新毕业大学生1076万人,住房的需求仍然较大,根据相关规划,政府需要大规模建设保障房、人才公寓。一座城市,保障房和人才公寓加起来的面积至少要达到全部住房面积的20%。

“破”,即推动房地产发展模式变革,建立房住不炒的长效机制。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在房价快速上涨的过程中,房地产企业形成了高杠杆拿地、高杠杆经营、通过预售等方式快速变现的商业模式,俨然成了“类金融机构”,一旦房价到顶,行业风险就大规模暴露。

对此,中央提出建立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个人理解这一新模式可考虑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控制房地产企业自身的杠杆率,原则上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得超过70%。

二是房地产企业不能“背着银行炒地皮”,即确保拿地资金是自有资金,不能是银行贷款等。

三是改革现行按揭和预售制度,将现有“按揭后即月供”的做法改为“不交楼、不月供”,以压实银行监管责任。

四是在对房地产市场有效托底的基础上,放开现行各种限购政策。用这些措施逐步建立房住不炒的长效机制。

黄奇帆:要让至少30%的城市居民住在保障房

黄奇帆表示,根据有关智库统计,中国城市居民的房地产债务占家庭收入比重达到137.9%,高于美国的90%,也高于英国、法国、德国的130%。同时,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年用于还本付息的部分相当于收入的15%,美国是7.8%,欧洲一般在8%-9%。所以,由于房地产消费带来的高负债,使得中国家庭用于每年生活消费的支出会受到很大的约束。

“目前,房地产正在进行深度的结构性的调整,一定要争取房地产软着陆,避免硬着陆。”黄奇帆表示,一方面,要对现在城市中还存在的城中村、危旧房、棚屋区,进一步进行结构性、局部性的改造;另一方面,要利用现在房价的低迷时期,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把卖不掉的商品房作为保障房买下来。

黄奇帆认为,今后要让至少30%的城市居民住在保障房、公租房或者人才房,让相对低收入的、刚刚工作的、农村进城市落户就业的群体能住在保障房里,免受房地产按揭贷款、租金压力等各方面的约束。这些保障房的支出、租金只占保障房住户大约1/6的年收入,从而减少居民面临的房地产按揭贷款、租金压力等各方面消费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