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是刘和平先生的力作,豆瓣评分9.8,是一部神剧。

好剧是值得反复观赏的,这部剧中出场人物众多,其中有历史人物,也有虚构的原创人物,鲜活的人物是电视剧的一大亮点。

群像剧中的胡宗宪,是一个让观众感到遗憾的人物。他公忠体国,保有一颗初心,为了百姓和浙江的稳定,处境非常困难。

这样一个为国为民的官员,抗倭立下不事之功后,黯然告老回乡,没有实现入阁拜相。

相反清流不粘锅赵贞吉却凭着六十万银子,讨了嘉靖的欢心,进入内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宗宪宦海沉浮几十年,对大明的问题看得很清楚。

他与马宁远、高翰文、海瑞、谭纶等人见面,说过的台词,道尽了大明官场的现实。

1、做事时不问可不可能,但问应不应该!

马宁远参与毁堤淹田之后,知道自己活不了,来见自己恩人胡宗宪。

此时的胡宗宪非常愤怒,马宁远是来请罪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宁远其实想法是比较单纯的,他知道胡宗宪对改稻为桑的焦虑。只觉得这样做既能替胡宗宪挽回严嵩的信任,又能够以“不知情”在裕王面前过得去。但是他也低估了事情的严重性,觉得只是会丢官而已。

胡宗宪听了这个话,又生气又痛惜,反手赏了马宁远一个耳光。

马宁远说:天下事有许多,本知不可为而为之。

胡宗宪教训马宁远,平时让他多读些左传通鉴,王阳明的书,他不以为然。

那么孔子说的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本意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做事时,不问可不可能,但问应不应该。毁堤淹田,伤天害理,上误国家,下害百姓,也叫做知不可为而为之?

2、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事坏就坏在这里。他们拿你的命换银子,拿浙江那么多百姓的身家换钱,你还得死心塌地的护着他们,还要说为了朝廷为了国策。什么国策,什么改稻为桑,赚了钱有几文能进到国库·。·····亲耳听着,你所保的他们是什么样的心肝肺,就是死,也不能做个糊涂鬼。

胡宗宪真明白人,对自己和严嵩的结局都隐约有感,“知不可为而为之”也算是对他自己的注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宗宪见到马宁远不肯说,让他躲进房间,听听何茂才和郑泌昌的说词,让他自己明白自己是怎么被甩锅的。

3、你们都自以为知人,自以为知势,可又有几个真知人、真知势?

谭纶与胡宗宪是老相识,他来到浙江就是要劝说胡宗宪阻碍改稻为桑。

胡宗宪是公忠体国的人,他要为浙江百姓,甚至海上抗倭负责任。

谭纶的到来,迫使胡宗宪三年改稻为桑计划流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宗宪和谭纶对政局的看法不在一个层次上,谭纶更像一个书生。

严党要改稻为桑,清流要阻挠,他们都是拿浙江几十万百姓为代价。

胡宗宪久在官场,他对清流的做法很失望。

其实严党和清流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清流久居庙堂,早就不能体会到百姓的苦,自以为是的搞事情,完全不顾百姓利益。

4、圣人的书是用来读的,用来办事百无一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翰文是小阁老派到浙江的杭州知府,胡宗宪在驿站等着这位新任杭州知府,想要看看他的态度。

胡宗宪一连几个发问,让高翰文一下觉得自己提出方略,确实书生意气。

胡宗宪对对高翰文不单单是以上级的身份,更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教导自己的晚辈。

胡宗宪给高翰文上了一节生动的政治课,劝诫高翰文不要当书呆子,拿书上的理论指导行动。

胡宗宪是高翰文的贵人,他能活下来,亏了胡的建议和提醒。

5、 谁都可以去倒阁老,唯独我胡宗宪不能倒阁老。我可以不做名臣,但不能做小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苏州看病,胡宗宪对李时珍说了这番话,表明了他的心迹。

他是忠君重师的代表,明知道皇帝要到倒严,他也不愿意参与倒严。

胡宗宪是一个把个人的命运和大局看得通透的人,早就意料到自己的结局。

6、 皇上要用的,你推不倒;皇上不用的,你也保不了。

胡宗宪绕道去看望海瑞,和他有一场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瑞和胡宗宪在官场的位置不同,接收的信息也不同,自然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海瑞一直认为朝局败坏的根源是严嵩,因此他向胡宗宪提出,要去严嵩家乡做知县。

看清大明真相的胡宗宪,向海瑞道明了,并不是海瑞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浙江搅动风波,而是他背后的势力在推动。

其实总结下来,就是皇帝的意志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