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中央红军在第5次反围剿失败的情况下,不得已撤销了原本南上的路线,转而决定向北面的雪山前行。

时任红四方面军第10师师长的陈锡联,带领部队最先进入雪山地区。

然而,恶劣的环境加上粮食短缺,导致士兵们一个接一个的倒下,陈锡联本人也因高烧体力不支,无法继续前行。

为了不拖累队伍,陈锡联决定独自留下,但这一决定却遭到了身边警卫员的强烈反对。

情急之下,警卫员想出一个妙招,这才保住了陈锡联一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死关头,一招救了陈锡联

经过长途跋涉,陈锡联所率领的第十师来到了四川省的最西端,巍峨的雪山矗立在众人面前,四周皆被白雪覆盖,一时竟分不清哪里是天。

而这就是红四方面军即将要翻越的高峰——夹金山。

队伍里大多数人都没见过雪山,此刻乍一看到,都被这美丽壮观的景色所征服,对于攀登雪山一事也显得十分激动。

为了更好地熟悉地形,陈锡联找到当地牧民打听夹金山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伙儿对红军的到来十分热情,可却在听到夹金山后猛然变了脸色,齐齐摇头道:“去不得,去不得呀!”

牧民们的态度让陈锡联觉得事情不简单,于是赶忙追问缘由。

据悉,夹金山的主峰海拔高达4260米,平时连只鸟都飞不过去,更别提人了,牧民们认为只有神仙才能翻越这座山,于是又将它叫做“神仙山”。

“那里天气变化莫测,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埋进雪堆里,去不得哟。”

牧民们的劝说,让陈锡联意识到此番前去并不轻松,甚至可以说危机重重。但他们身上还肩负着保家卫国的使命,即便豁出命去也要奋力一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不我待,陈锡联命令部下想尽一切办法筹集粮食,他们将青稞仁碾成粉炒熟,作为主要干粮,又四处挖寻野菜。

牧民们见状,纷纷宰杀家中的牛羊,将其做成肉干,又备了许多烧酒和辣椒——关键时刻它们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

尽管牧民们已竭尽全力,但所筹备的粮食仍然不够全军需求,大伙有些愧疚,陈锡联对此却是万分感激。

临行前,红军与牧民们道别,鱼水之情在这一刻令人动容。

牧民们想说些什么,然而千言万语最终都只化成一句:“一路平安。”

陈锡联带着士兵们向夹金山前进,起初的道路并不难走,四周还伴有一丛丛的树林、草木,顶上披着厚厚的白雪,景色宜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中午刚一过,天气骤变,浓密的大雾蔓延开来,与低温碰撞后下起密集的小雨。

越往前走,雨变得越大,等陈锡联发觉眼前有些模糊时,他伸手一摸,这才看清雨点已经变成了雪花。

四周开始变得空旷,只剩陡峭的山壁,脚下也不再是平坦的道路,而是厚厚的冰渣,踩一脚,鞋袜连着裤脚立刻被浸透。

狂风呼啸,大片大片的雪花把士兵们变成一个个雪人,很快就有人扛不住这刺骨的寒冷,倒在了雪地里。

不知走了几天,士兵们身上的粮食都不多了,身上的衣服也根本无法抵御寒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夜晚,大伙只能躲在雪洞里,彼此紧紧依靠着取暖。

某在早上,陈锡联醒来后准备叫醒大家继续前进,他推了推旁边的士兵,结果那人浑身僵硬,早已冻死多时了。

看着队伍里的人越来越少,陈锡联内心十分悲痛,而就在这时,他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

陈锡联发起高烧,整个人迷迷糊糊,很快就体力不支倒在了雪地里。

见到他倒下,大伙纷纷围上来,有人给他喂水喂粮,有人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披上,但很快就被陈锡联阻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可能要不行了,你们赶紧走,别管我。”

一听这话,众人怎么也不肯同意,陈锡联无奈,只得板起脸大声说:“这是命令!”

军令如山,士兵们这才含泪继续前进,可一个跟随在陈锡联身边多年的警卫员,却无论如何都不肯离开。

“师长,我背着你走,只要往前走就有希望,这一旦停下可就真的没命了!”

警卫员言辞恳切,陈锡联却摇头:“我不能拖累你。”

二人争执不下,前方大部队的身影也快消失不见,警卫员急中生智,突然想到一个好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见他低头从背包里翻出一根绳子,趁着陈锡联身子虚弱无法挣扎,将绳子牢牢系在对方腰上。

警卫员就这么拖着陈锡联在雪地里一点一点往前走,费劲力气才赶上大部队。之后的几天里,士兵们轮流拖着陈锡联前进,直到他的身体逐渐恢复。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经过一年多的征途,终于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红二方面军成功会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阳明堡一把火,日军战机烧成灰

提起陈锡联的名字,或许大家对他并不算特别熟悉,但他的一生却堪称传奇。

陈锡联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他14岁时便加入红军,投身于革命事业,凭借着敢打敢冲的性格,很快便在队伍里崭露头角。

长征开始时,他带领红四方面军攀雪山、过草地,也不过堪堪20岁出头。

1937年,红军重新整编,分为八路军和新四军,陈锡联被任命为129师769团的团长,并作为先遣团,与敌人展开游击。

他率部来到滹沱河东岸一个名叫苏龙口的村子,这里位于日军军营的后方,便于观察敌人的动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到这里没几天,陈锡联就察觉到了不对劲。村子里每天都能听到嘈杂的轰鸣声,抬头一看,就见那挂着日军军旗的飞机在天上来回飞。

“小鬼子,有种的就下来跟咱打!”

战士们每每看到这些飞机,总会忍不住破口大骂,而陈锡联却认为:这些飞机飞的这么勤,搞不好是日军用来运输物资的。

于是他拉住附近的村民,一打听果然得知,在距离村子10里左右的阳明堡有一座日军的飞机场!

陈锡联没犹豫,立刻召集部下商讨策略,决定一举端了这个机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天后的夜晚,769团第三营的战士们率先潜入机场,分两路控制住日军的哨岗,掐断了对方呼叫增援的可能性。

陈锡联则带领其余战士们直奔机场中心,拔出手榴弹对着日军战机扔去。

声音很快惊动了驻守的日军,双方随即发生火拼,战士们一面与日军战斗,一面继续向飞机投掷炸弹。

就在这时,一颗手榴弹击中了飞机的气缸,轰的一声,空中升起一股几米高的黑烟,浓雾过后便是猩红的火光。

陈锡联瞅准机会,一股脑将手榴弹全扔了出去,在一阵劈里啪啦的响声中,日军24架战机全部被火焰吞噬,闪耀的烈火照亮了黑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挥刀断指不眨眼,三次中弹大难不死

阳明堡一事后,陈锡联成为了将士们心中的大英雄,就连蒋介石也为此感到惊叹,不仅颁发了嘉奖令,还拨款2万大洋奖励他的部队。

这也是国共合作时期,八路军唯一一次受到奖励。

陈锡联善打硬仗、恶仗,他在战场上什么也不怕,不怕死不怕伤,嘴里就一个字:“杀。”

也正因如此,他身上大大小小的伤疤不下百道。

有次作战陈锡联伤到了左手,但因未能及时处理,导致左手大拇指逐渐发黑坏死,等他注意到时,这根手指已经无法治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锡联皱眉看着发黑的指头,道:“这样留着也没用了,还会感染其他地方,不如砍了吧。”

说完,他跑到厨房找了一坛白酒、一把刀,仰头猛喝一大口给刀消毒,然后手起刀落,将左手拇指一下砍断。

随后,他举着鲜血淋漓的手找护士包扎,将人吓了一大跳。

除此之外,陈锡联还曾三次被子弹击中,三颗子弹一颗击中胸口,一颗横穿腰腹,一颗从下巴贯穿,造成他右耳残疾,再也听不见声音。

医生护士费劲全力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苏醒后的陈锡联却仍一心想着上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场上的陈锡联勇猛无畏,私下里的他也是个直爽开朗的人,开的起玩笑,不管别人说啥他都不会生气。

对此,陈锡联的回答是:“我这身上前后左右四个洞呢,啥气儿都散的快。”

后来,陈锡联又参与、指挥了诸多战役,年纪轻轻却屡建战功的他,被军中人称作“小钢炮”。

百团大战期间,陈锡联与日军在狮垴山激战6天6夜,造成敌军伤亡惨重,连连感叹:“陈部实力越来越硬了。”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此时的他刚刚40岁,仕途一片光明。

不久后,陈锡联出任解放军炮兵司令员,负责军队日常训练和武器研发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我国炮兵队伍不断壮大,武器装备也愈发精良,在后来的抗美援朝和对越反击战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间,陈锡联辗转各大军区主持工作,其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受到毛主席的青睐,将他提携为副总理,并执掌三军。

此后,陈锡联便一直在自己的职位上耕耘,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

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干部年轻化”的想法,鼓励年轻一辈多学习多进步。陈锡联听说后,主动响应号召,辞去了自己在中央的工作。

有人问他这样做会不会觉得可惜,陈锡联毫不在乎地摆手:“我都干了一辈子了,是时候让年轻人来做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9年,陈锡联在北京病逝,享年85岁。

从初出茅庐的少年小兵,到战功累累的开国上将,陈锡联的一生充满惊险和传奇。

雪山上的命悬一线,战场上的浴血厮杀,那贯穿身体的弹孔、数不清的伤疤和永远沉默的右耳,就是他为国为民最好的见证。

几天后便是9月18日,而今年则是“9·18事变”的第91周年。

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不会忘记侵略者在我们的家园犯下怎样的恶行,同样地,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向陈锡联这样伟大的革命先辈。

如今每一刻的幸福生活,都闪耀着他们的身影。#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