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夏阳

公元前205年8月,陕西大荔东城黄河西岸。战船云集,旌旗舞动。然而就在这时,魏王听到一阵惊呼声,士兵们纷纷溃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王豹自以为占据天险,他却不知道。韩信特意命人准备木制大桶,可容军士们藏身其间,在黄河流经的夏阳南岸,让他们钻入罂瓯之中,经过一阵漂浮翻滚,渡过河去,由陆路沿河而下,摧毁临晋关魏王豹的部队。

《史记》称“魏王豹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罂瓯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逐虏豹”。

对于刘邦而言,这是一场极为重要的战役。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出函谷关,正想跟项羽决一雌雄。谁知打彭城时,几乎输掉了全部家当。自己也差点死那,要不是突然刮起的大风,遮天蔽日,让楚军行伍大乱,才让刘邦有逃脱的机会。

原本信誓旦旦,答应一起共取天下的盟友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纷纷出逃,投到项羽帐下。本来可以拉拢的齐、赵两大诸侯王,立刻见风使舵,投靠西楚霸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屋漏偏逢连夜雨,魏王豹借口回家探望生病的父亲。可一旦渡过黄河,就翻脸不认人,马上封闭河关,也就是后来所称的蒲津关。几乎就在同一天,魏王豹的使者飞驰而出,和项羽签订友好协议。

刘邦能做的就是发付重赏,以万户侯的代价,请说客去劝魏豹。谁知魏豹的回答,成为流传千古的段子。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生死存亡之际,刘邦需要展现他统率大局的实力,用以威慑各路诸侯,所以他需要一场战役,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胜利都可以。这便有了由韩信主演的“战夏阳”。

寄生虫

众所周知:韩信一登场,就是个跟人讨吃喝,惹人讨嫌的寄生虫。先是在乡南昌亭亭长吃了几月的闲饭,被赶出来后,受到漂母的接济。谁知,韩信说了一句不靠谱的话“我将来一定会重重酬谢漂母您的!”听到这话后,漂母非但不乐意,还狠狠地训斥他一顿,甚至还用“贵公子”讽刺“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你自己都养不活,我哪敢期望会得到你的报酬!这才是漂母的心声。

接下来亡楚归汉后,韩信差点被夏侯婴杀了,此时地上还留着十三颗血淋淋的脑袋,轮到他时,韩信冒出两句大话:上(刘邦)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这是何等的气壮山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登坛拜将之际,韩信又开始叨叨,说项羽徒有万夫莫敌的匹夫之勇,但不能用人;对于士兵只会给予小恩小惠,临到要封赏的时候,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妇人之仁;又违背义帝约定,任人唯亲,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

韩信一个楚国的游手好闲之辈,其官职不过是个“典客”,怎么会有将帅的眼光,为汉王刘邦拨云见月?

影子

难道韩信天赋异禀,但对于天赋异禀之人,司马迁总是不厌其烦地描述他们的身世,比如刘邦是刘媪与黑龙之子,斩过白蛇;再说项羽力能扛鼎,打小就跟叔父项梁学兵法。

韩信出场,纯粹是个寄生虫。即便是夏侯婴,也只是“奇其言,壮其貌”惊叹于此人“言”、“貌”出众。然后他举荐韩信给刘邦,擅长识别人才的刘季。身边聚集着张良、曹参、樊哙等猛人,哪一个不是靠刘邦慧眼识英雄得来的。

刘邦一扫韩信,让韩信去管仓库“治栗都尉”,“未之奇也”,没觉得韩信有什么过人的本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魏王豹陈兵蒲坂,阻绝河关,固守临晋,那时韩信怎么知道夏阳这个地方,可以利用木罂瓯渡河呢?在此之前,他恐怕连河曲之地都没听过!

一个出生于楚国贫困之地,没受过什么教育,也不可能像当时士人,能够周游列国。凭什么每次在打仗之前,就能掌握当地的山川形势。如之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陈仓道本是废弃之地,本地人也是少有听闻,韩信又是如何得知?

《史记.萧相国世家》有这么一段记载: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杀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大意是说:刘邦攻占咸阳,别人忙着抢金银财宝,唯独萧何跑到秦丞相御史府,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统统收藏起来,为刘邦了解天下形势,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按理说,接下来应是如何描述萧何呆在四川,筹备军粮。也就是“留守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

但偏偏在这个时候,司马迁来了一个神转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语在《淮阴侯》事中。”无非是说萧何收了天下图书后,才举荐韩信。

时间节点正是刘邦感觉韩信“上未之奇也”,因萧何数次与韩信有过交谈,发现此人非一般人,才有举荐一事“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奇怪什么,自然不是韩信的将帅之才,而是他满嘴跑火车,擅长吹牛逼的本事。不要小看这种能力。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人有个专门的称呼,叫“纵横家”,比如著名的苏秦、张仪之辈。但今非昔比,当演说家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好混了,秦汉时的演说家不仅需要高谈阔论,还需要真才实学。

他们所要说服的对象,已不再局限于霸主,而是平民百姓。或许萧何发现韩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也有改变自身处境的渴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翻看《史记.淮阴侯传》,前前后后,主要围绕韩信与刘邦、和广武君李左车、和范阳辩士蒯通的对答上面。给人感觉:韩信就是通过一场又一场的辩论,逐渐取得军事和政治地位的胜利。

对于韩信的军功,刘邦心知肚明:“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史记.萧相国世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而言之:韩信只是萧何的影子,是萧何用来煽动帝王、煽动部队、并付诸军事行动的传声筒,他是宣称工具,一具由萧何控制的悬丝傀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