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岗村一景。

走进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王岗村,远远就能看到一座青蓝色的牌坊矗立在村口,牌坊上“庖汤第一村”几个烫金大字尤为引人注目。

说起王岗村的“庖汤宴”,时间要回溯到2007年以前。那时,王岗村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寨,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和玉米过活。虽然坐拥绿水青山,却没有将绿色财富转换为经济效益的办法,村里80%以上的年轻人只能选择外出打工。

穷则思变。2007年,王岗村决定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依托优良的自然生态和独特的布依族文化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知易行难,一个传统的穷山村要怎么搞旅游?为此,王岗村邀请有关专家到村里考察,为发展出谋划策。经过专家的“把脉问诊”,王岗村决定发展以布依族“庖汤”为特色的美食产业,打造“庖汤第一村”美食文化名片。

乡村发展不能光喊口号不行动,关键还是在村民自身。但在这个世代以耕种为主的布依族村寨,大部分村民都是庄稼汉,一没钱,二没经验,靠谁来带头经营“庖汤”特色美食产业?王岗村“两委”开始号召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返村经营“庖汤”特色农家乐,给村民做示范,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

那时,20多岁的花兵正在上海务工,得知村里要发展乡村旅游后,他立即决定返村创业。他利用自家的农家小屋经营起“庖汤”特色农家乐。除了花兵家,村里还有两户村民也积极响应号召。在村“两委”的主导下,王岗村首批“庖汤”特色农家乐,共同推出布依族传统待客筵席“庖汤宴”:“三盘、四碟、八大碗”,为“庖汤第一村”打造奠定了基础。

2007年12月8日,王岗村举行“庖汤第一村”开村仪式,游客纷纷寻味而来,吃“庖汤”、体验布依风情,“庖汤第一村”的美食文化名片由此传开,同时也拉开了王岗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序幕。

2014年,尝到甜头的花兵,把原来的农家小屋扩建为3层独栋民居,将原来只能接待二三十人的农家乐,扩大到能接待200人。在花兵等首批农家乐经营户的示范带动下,王岗村的农家乐越开越多,从原来的3家增加到现在的18家,经营户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最高的达到100余万元。

王岗村打响了“庖汤第一村”的美食文化名片,全村人都跟着吃上了“旅游饭”。在“庖汤”的带动下,村民的养猪热情高涨,少的人家养五六头,多的养十几头,根本就不愁卖。如今,全村80%的农户都搞起了“养猪副业”,每年冬至后,游客就会陆续到农户家里选购生猪,并请村里的杀猪师傅宰杀,然后交由村里的农家乐烹制成“庖汤宴”。就这样,“庖汤”上下游产业链接起来了,游客吃得满足,村民挣到了钱,各美其美。

经过多年发展,王岗村逐渐意识到:“庖汤”美食产业业态较为单一,仅靠“庖汤”,难以真正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起来。为此,王岗村坚持以农促旅、以文促旅,围绕“庖汤第一村”美食文化名片,不断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2010年,乌当区全力打造“泉城五韵”乡村旅游品牌,王岗村借此推出“福韵·王岗”乡村旅游品牌,围绕吃“庖汤”、饱口福,丰富“庖汤第一村”美食文化名片内涵,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2013年,王岗村开始向农旅采摘方面拓展,种植了200余亩草莓。

2016年,王岗村引进华兰兴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发展淡水鱼养殖。

2018年,引进华瑞农业有限公司和贵阳贵林山水生态园等,发展观光农业旅游。

2022年,王岗村引进“骆越菌苑”,打造集食用菌主题餐饮、菌菇文化及产品展示、民俗文化产品展示和体验为一体的布依风情农旅体验中心。

不仅如此,王岗村还发展了油菜、蔬菜、食用菌等农业产业,以农业产业赋能乡村旅游,逐渐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吃‘庖汤’”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近年来,王岗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山靠山,傍水靠水,谋发展、善治理,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五好基层党组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最美村镇”。如今,王岗村下辖6个村民组,有农户203户876人,其中95%以上为布依族,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前的2000多元增加到2022年的2.5万元,实现“穷山村”到“旅游村”的美丽突围。

记者 黎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