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是中学生必背的一篇课文,但究竟是“必有其人”,还是“必有其人”,这一点,众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必有大任于人”的时候,教科书上的编辑却说“是人”,而“斯人”的肯定是错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网络上的信息来看,“记错”的人还真不少,“记性不好”的人那么多?这怎么可能?还是说:教科书的编写者“记错”了?

教科书中的“是人”、“斯人”,既指“这人”“此人”,“是人”与“斯人”,意义相差不大。他说:“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你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人,没必要太过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个基础知识,怎么可能不让人头疼?怎么可能会有偏差?怎么可能不小心?当然不是。对于教科书编辑的观点,我们是不能苟同的。

事实上,单就这篇文章的内容而言,用“斯人”而非“是人”更为合理,主要有三个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根据流传下来的文献材料,“斯人”在古代诗歌和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的使用。但并没有看到那个“是人”。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斯人”在历代文人中是一个固定的、为人们所接受和经常使用的词汇。

二、教科书编者所说的“是人”与“斯人”的意义并不大,因为二者的意义并没有太大区别。按编者的说法,他其实是在承认“斯人”和“是人”之间的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所说的“是人”、“斯人”,其实就是指“这人”、“此人”,照他的理解,“斯”之意,就是“天将大任于他”,这其实是不合情理的。

与上、下文文的记载相结合,可知此处“斯人”应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而非“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翻译过来就是:“上天要给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就是上天要给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人的重任。”

简单来说,“斯”应该是“这些”和“这样”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羲之《兰亭序》中有一首诗:“今日,晴空万里,晴空万里,清风徐来”,若按编者所说,“是日”当与“斯日”相对应。这样真的好么?

三、古人创造文字,皆有意义。如果我们把它整理出来,任何一个以“斤”开头的文字都不容易,“斤”在古代汉语中是“斧”的意思,“斧”则是“钺”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古代,“钺”代表着王权,如果一个墓穴中有“钺”,那么毫无疑问,这是一座王侯之墓。

因此,“斯”这个词在古代应该和“王侯”有很大的关系,而“斯人”自然也就意味着“特殊的人”。那么,再联想到《孟子》中的“斯人”,如何才能被认为是“特殊的人”?原文说得很清楚:“堪当大任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人作文,极重“炼字”,往往要在相同意义的字或字之间反复推敲,寻找最适合的那个字。孟子的名著,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其中难免会有一些错误,这就是为什么会有“斯”和“是”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