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帅去世后,毛主席通常会送上花圈,以表达哀悼之情。毛主席日理万机,很难抽出时间去参加每一位老战友的葬礼。1972年,陈毅去世,毛主席临时决定,前去参加他的追悼会。
毛主席和陈毅很早就认识了,陈毅早期甚至取代过毛主席的职务。为了共同的信仰,他们联起手来,经过多年战争岁月的洗礼,两人的革命友情变得非常深厚。此外,毛主席和陈毅都很喜欢做诗,两人在一起时有很多时间都在聊诗词。
得知毛主席要来,周总理马上宣布:提高追悼会的规模,他派人通知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到场。毛主席亲赴追悼会,还有深层含义。那就是向全国人民释放一个信息,以前受林彪集团迫害的人,都将会得到平反。
张茜搀扶着毛主席来到了礼堂。毛主席用目光扫视了一圈摆满礼堂的花圈和挽联。最后,他被一副用鸟篆书写的挽联吸引住了。毛主席吟诵过后,他问张茜,人(作者)来了没有?
张茜告诉毛主席,张伯驹是陈毅生前的好友,为国家捐献过很多珍贵的文物,但今天的追悼会却不允许他参加。张茜解释说,张伯驹被下放到吉林,那边不肯接收他,无奈之下,他只好返回北京。他现在的生活过得很艰苦。
毛主席和周总理说,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不要让人家骂我们共产党过河拆桥。周总理说:“请主席放心!”陈毅追悼会的事情结束后不久,张伯驹就被聘请为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很多人都很好奇,张伯驹是什么来头?怎么会和陈毅成为好友呢?他的才华到底有多好,一首挽联就能让毛主席注意到他。
张伯驹出生在一个大富豪家庭。他的父亲张镇芳是袁世凯的表弟,做的是盐、粮的官。为此,张父积累下了大笔财富。张伯驹早期就喜欢收藏一些名人墨宝,战乱年代,为了不使国宝文物流失海外,他倾其所有收购书画。
建国后,张伯驹见中国一步步的强大起来,他当时已经59岁了。考虑到自己一把年纪了,担心死后文物遗失,与夫人商量后,决定把国宝级的书画都捐给国家。由此,他被文化部授予了表彰。
1957年,张伯驹曾和陈毅在一场书画展上见过面,两人相谈甚欢。他们聊起文艺界的东西来,很是投缘。但不久,文艺界开展了一场“反右派斗争”运动,张伯驹因喜欢的一部剧被视为含有不健康成份,使他被化成了“右派”。
张伯驹的一位朋友曾问他,为何不找陈毅帮忙呢?张伯驹表示,他不愿为个人荣枯浪费首长的时间。令张伯驹感动的是,陈毅得知他的情况后,趁着到吉林办事的机会,前去找他谈话。那时,张伯驹已经调到吉林工作,担任长春市博物馆副馆长。
说起“右派”的事,张伯驹显然很激动。他觉得自己不能完全做到不当回事,尽管他曾努力地说服自己,个人的事是小事,受点委屈不要紧。陈毅告诉张伯驹,他会找张的单位领导,把张的结论改为拥护社会主义,拥护毛主席。
对于陈毅的出手帮助,张伯驹很是感动。得知陈毅病逝后,张伯驹的心情很沉重。虽然他没有接到邀请,但还是用心写了一副挽联。他写的挽联,对陈毅的一生作了很好的总结。
之后,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关照下,张伯驹重新获得了工作。他日后的生活改善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