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0年左右,《上海文学》杂志社曾开设“城市地图”栏目,栏目策划者就是作家、《繁花》作者金宇澄。在当时,《上海文学》邀请不同作家展开一段段纸面上的city walk,二十年后,接续南方文艺复兴与city walk热潮,我们试图开展一种新的声音漫游,在iweekly app上线一档文化播客节目《生活在上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在上海》是由《生活月刊》和《上海文学》杂志社特别策划的文化类播客节目,这是用文学的方式进行的一次虚拟city walk。不局限于某个地标,而是一种更自由的文学行走,在上海这个城市的范围里,用作家们的经验、记忆和想象,串联起的一种行走。

生活在上海-08

作为一种感受尺度的上海

生活在上海的人,往往对于变化具有更为敏锐的体察。作为一座国际化的都市,上海总是在时代浪尖生产出诸多有趣的文化现象:或是掀起不同的打卡风潮,或是借由屏幕重新划分城市地理。精彩纷呈的故事一一上演,人们对于这座城市的体认也随之流转。

本期生活在上海,我们邀请了文化评论人、资深传媒人梁文道作家、翻译家、宝珀理想国文学奖获得者黄昱宁以及《上海文学》编辑吴昊共同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变化展开对谈。让我们循着他们的思考,一起去捕捉上海街头上多的那批人、去欣赏直播时代戏剧化的文化景观、去在阅读与感受中体会一座不断丰富起来的城市……

此音频为10min试听版,完整内容已经在iWeekly App“听闻”频道&小宇宙App“听生活”频道上线,欢迎下载收听。播客BGM:黄安《鸳鸯蝴蝶梦》

一刀断定不是上海的风格,更不是生活在上海的人应有的气魄。梁文道沉浸于延安高架下繁华与生活的二分,黄昱宁则在不断探寻着记忆之场确证上海的存在。实体书店的失落、短视频称霸的速度逻辑、虚拟环境对人的塑造……三人的对谈对于这些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着回应,也在包容的态度下引领我们体认作为一种感受尺度的上海。

作为播客节目《八分半》的主讲人,梁文道认为播客播客是一个很诡异的短视频时代的媒体形式,提供了一个工具,暂时而言好像还是一个更让人觉得舒适的说话渠道。它会吸引一批不一定只满足于短视频或者短平快媒体形式的人过来。

音频节目将在iweekly app上新,以下为部分精彩摘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化评论人、资深传媒人梁文道

一边是繁华、一边是生活

作为外地人,我来上海就入住酒店。偶尔一个人的时候,我会走过最繁华的地方,经过淮海路、香港广场、延安高架桥下面的公园,再往那边就是公安局。延安高架桥下面那条人行道很宽阔,附近已经是一个百分百的居民区,有人家洗东西就往路边洒水、有些大爷在街上聊天。我喜欢走那一段路,再走我就能去一个我常去的地方吃东西——东泰祥生煎馒头,那附近很奇怪,一条马路隔开,这一边是淮海路、K11、新天地,然后另一边就完全不一样,是修车厂、小作坊,我很喜欢看这些。

在阅读中逐渐丰满起来的上海印象

我最早在文学里面认知上海其实是个很诡异的过程。我最早认识上海的作品恰恰不是一个上海作家,写的也不是上海,但是偏偏在那样的作品里面,我隐约的觉得好像在读上海。那是什么呢?是白先勇的《台北人》。白先勇不是上海作家,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读到了一种上海的味道和感觉。而那种味道和感觉,后来我会对照着读张爱玲。他们两个构成了我最早的对上海的印象。由于受到张爱玲的影响,我很年轻的时候就读了《海上花列传》。这三个作家加起来我很惊讶的发现,我读到的上海是一座室内的城市,我从来不知道上海的天空长什么样子。上海好像没有空旷的地方,全是阴暗的城市的角落。

再后来我才读到王安忆的《长恨歌》,这是影响我们整代海外的人对上海印象的一部作品;再下来,读了金宇澄。我就觉得上海是一座在我的阅读史中逐渐丰满起来、明亮起来,历史的厚度在不断积累起来的一个城市。这时,那个室内的状态才逐渐被打开。

现在的书店场景会让我失落

我到别的国家的那些书店,人家就还是个书店的样子。中国每年都有好几个最美书店,我有一个很擅长做最美书店的建筑师朋友,我有时候跟他说,书店能不能不一定要最美,而就只是个书店?但是我知道没办法,现在就是这样。从读书的角度出发,现在的书店的确让我觉得很困惑,我很多年前就发现有些年轻小孩在书店看到书想买,但是却不卖。现在的书店,就是一堆年轻人在喝咖啡、看文创、拍照,不买书也不翻书,书店已经变成了这样的一个场景,我觉得很让我很难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家、翻译家黄昱宁

镜头重新划分下的城市地理

在上海的所有打卡点里,我很喜欢安福路、武康路一带,因为我很喜欢去看话剧。10年前我就开始形成一种习惯,如果要去那里看话剧,就会先在华山路那边吃顿饭,然后这一路逛过去,在附近转一转、看一看。

但是最近这两年,那里的人一下子多起来。人们常常还不光是拍照,他们可能举着一个自拍杆,对着手机直播。慢慢的,我也开始学会琢磨和欣赏这个画面,他们旁若无人,完全投入到自己的情境之中,还穿着不同的、戏剧化的服装。他们十分具有信念感,完全可以不需要第几面墙,他自己就可以在那么喧闹的地方,形成一个自己的宇宙,然后跟周边的景色融入在一起。这样的景象在去年达到一个高峰。人们可能会用镜头来重新划分城市地理。

文创的功用

自从上海书展之后,七海(上海译文出版社旗下文创品牌“七海制造局”)每天都断货。后来好多人都来问我,关于七海的事。说实话我们目前也就两个人在做这产品开发,文创在我们的主营业务也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效果很好。我们的理念可能跟别的出版社做文创不大一样,别的出版社会直接在产品和书之间发生关联,但我们做文创是从一开始就希望另外创造一个世界,虚构一个理念。用文创产品来做创作,这是我们译文一贯的品质。当然我们也不希望将其做成一个独立的品牌,因为我们主营业务还是做书,我们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吸引你的目光来看这个古老的文化载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文学》编辑吴昊

以上海为主题的文学印象

另类的上海隐藏在上海的风情之中,就像热带雨林一样。整个上海太大了,有很多细节我们都是看不到的,我们只能接触到我们这个同温层差不多的东西。其实上海一直不缺乏书写者,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张爱玲、王安忆、金宇澄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完整音频内容已经在iweekly app“听闻”频道上线,欢迎下载收听。

监制:令狐磊

制作:陈爽@《生活月刊》 ,吴昊@《上海文学》

执行统筹:鲍雪

撰文:王文宇

音频剪辑:乐天

插画:PK

新媒体编辑:Emin

设计:Le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