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的书法一直以来备受争议。项穆曾批评赵孟頫的书法“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而傅山也毫不客气地称其书法为“软美媚俗,自是贱态”。这种负面评价尤其在后世得到了广泛传播,很多人以“赵字”媚俗无力为由,认为不值得学习。更有甚者,拿赵孟頫投靠元朝一事大做文章,认为他的书法反映了他的人品不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孟頫的书法生涯自始至终都处于争议的漩涡之中。从人品气节方面来看,他身为宋朝皇室后裔却在元朝为官,这一特殊身份背景使其饱受诟病,进而影响到了对其书法的评价。项穆称其书法 “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纪晓岚、包世臣等也有类似观点,甚至将其书法贴上 “奴书” 的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其昌批评赵孟頫书法 “因熟而俗”,认为其字过于精熟,缺乏奇崛之气。董其昌对自己临摹古人的成果自信满满,认为赵孟頫不及自己。但实际上,赵孟頫以深厚文人修养在作品中融入独特气质,中和了所谓的 “俗” 气,其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为后世提供了重要借鉴。

冯班则认为赵孟頫书法 “气骨自不及宋人”,其书法风格柔媚,虽精工细腻但与宋人的雄浑之气有别。然而,每个时代书法都有独特审美,不能简单以宋人的标准评判。

此外,赵孟頫的书法还被一些人评为 “俗”,这背后有元代文化交融的社会风气影响,他的书法风格迎合士人审美需求,却被认为失去传统精神内涵。同时,他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被视为过于折中,再加上人品问题的影响,使其书法被贴上 “俗书” 标签。但这些评价都带有一定主观色彩,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其书法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孟頫学习晋唐笔法,尤其传承王羲之、李邕笔法。他在取法李邕时进一步简化笔法,通过对比其临摹的《圣教序》与原碑可看出几分拘谨。他的字用笔细腻精准但开创性不足,虽对二王笔法掌握深厚,却在气韵和个性上无法突破王羲之,与 “宋四家” 相比也略显逊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赵孟頫的代表作《明肃楼记》时,便能发现其书法艺术的真正魅力所在。《明肃楼记》采用纸本行书书写,书风与赵孟頫晚年作品相近,尽显成熟韵味。

《明肃楼记》是赵孟頫成书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全卷纵32.7厘米,横252.5厘米,共计514字。此作笔力雄健,用笔藏露兼具,提按分明,多以尖峰入纸,奠定了俊秀的基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用笔流畅自如,字与字之间笔画间距精妙得当,布局合理,营造出和谐平衡的美感。字迹雄浑有力又流畅自然,彰显了赵孟頫高超的笔法驾驭能力。

他以豪放细腻的笔触,将明肃楼的壮丽景致和背后历史故事仿佛呈现在观者眼前,笔画饱满有力,构图丰富多变,展现出卓越的书法技艺和深厚艺术造诣。

此作品既有魏晋书法的悠远韵味,又融入自身创新元素,秀丽柔美中蕴含翩翩风度,每一笔都传神至极,精气神俱佳,就连乾隆皇帝都钟爱有加,足见其非凡艺术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书作见过的人相对较少,一方面是因为其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地理位置限制了很多人亲眼目睹的机会;另一方面,作为珍贵文物,它受到严格保护管理,展出机会有限。

而且书法作品欣赏需要一定专业知识和审美水平,普通大众较难理解感受其精妙之处,限制了传播范围和受众群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孟頫在书法史上成就斐然,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赵体”。其用笔清晰明了,为学者提供了易学范例。书法外观圆润内藏筋骨,完美诠释刚柔相济特质。

在楷书方面,他借鉴钟王小楷和李邕碑体,摒弃险峻之势,塑造出苍劲雄浑、雍容端庄的行楷风貌,成功攻克 “楷书难于飘扬” 的难题,引领一代书风,对后世影响深远。他还提出了重要书法理论,如 “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强调了笔法和字形的关键重要性。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书法字典请搜索“书法查字典”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