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兰畦,本可做锦绣华服的深宅妇人,却拼命要在民国的浪尖上跳舞,一生历经的坎坷,也许是想方设法逃离夫家时,所不曾料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1年,她出生于成都,四岁的时候去了一所私立女子学堂。之所以这么小就送去上学,是因为父亲胡卿云反清被捕了,母亲鲁葆芝四处奔走,家中只有年老的曾祖母和大姑祖,每天由大姑祖送去学校。

晚清朝廷也开始允许办女学,胡兰畦家附近的泥瓦匠曹大爷有个女儿叫招弟,母亲早逝,跟着父亲整天风吹日晒,到了十二三岁,按照习俗,姑娘家就要待在家里,不可抛头露面。

曹家旁边住着一位姚老师,小姑娘每天去照顾姚老师饮食起居,时间长了,也从姚老师学会了识文断字。曹大爷年纪大了,招弟想着为家里减轻负担,可是又不知道能做点什么。姚老师支持她办一家女子学校,那时候各地也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呼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一所私立女子小学就在曹家办起来了,招弟改名,曹冰如,学生都称她曹师母。曹老师教学严格,教学与当时其他的男学堂一样。

当时,尤其是辛亥革命以后,新式学堂很多,而且传播新思潮。胡兰畦也辗转几所学校,学习知识,增长见识。

突如其来的婚事,那一年胡兰畦16岁,本来可以开心的赶着时代的潮流。可是,母亲鲁葆芝得了重病,生前想为自己疼爱的女儿,订下一门亲事才安心。

母亲给她找的夫家是商人杨固之,早年,杨固之和他母亲受到不少胡家的资助,现在生意做起来了,也富裕了。鲁葆芝觉得选择杨家,女儿过去不会被人低看一等,后半生的幸福有保证。胡家母亲没看错夫婿,却低估了自己女儿的志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兰畦不喜欢这个穿着华服却胸无点墨之人,碍于母亲病重,也没有公开反对。母亲去世后,她想悔婚,可是接连弟妹又三个夭折,母亲一生九个子女,最后活到成年的只有四人。曾祖母和父亲备受打击,整日忧郁。杨家又不停的催婚,胡兰畦急的不知道怎么办。

正好,胡兰畦昔日的同学来看她,他们主张胡兰畦离开成都,劝她先结婚,再想办法离开。1920年底,胡兰畦坐着八抬大轿出嫁了,花轿里嚎啕大哭。据胡兰畦回忆,她哭了整整两天两夜,把新姑爷吓坏了,没想到她那么厉害。杨固之更意想不到的事还在后头。

他们商量着去重庆,当时从成都到重庆,没有铁路,没有公路,靠乘轿。在焦急的等待中过了16天,胡兰畦收到了同学的来信,还有一份巴县女学的聘书,聘她当教员,月薪十六元。因为有了工作,胡兰畦理直气壮说服了父亲,婆婆勉强同意,但要求带上新姑爷杨固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婆家以为她是图新鲜,转一圈就回来了,不幸的是,临行前,胡兰畦得知同学生了重病,正雇了四班轿夫往回赶。胡兰畦不知所措,纠结了一番,还是决定出发,1921年正月,他们坐着雇来的轿子出发了。

到了重庆,胡兰畦住到了巴县女学宿舍,把杨固之安排到一家高级旅馆住了下来,长期在这教书,杨固之肯定不同意。胡兰畦决定自谋生路,和几个朋友一起前往北京。她把自己要做新时代女性的想法告诉了杨固之,请他不要期望或者哄她回家。

杨固之,是个老实人,当时已经泣不成声,保证一定让胡兰畦享福。可是,当时的胡兰畦已经被另一种自由吸引,她要像秋瑾那样。1923年,在亲人的见证下,胡兰畦与杨固之离婚,结束了第一段婚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胡兰畦参加妇女剪发、放脚等解放运动,到川南师范附小当教员,成立泸县公学小学部,成立成都妇女公会等,结识了创办《中国青年》的恽代英。在此期间,她认识了四川军阀杨森,期望能出国留学,结果却令她怒目而视。

杨森也是一个传奇的人,保护过朱德、陈毅,也干过反革命的事,妻妾成群。因为此前杨森已经送过两名学生出国留学,并且在川南师范的讲话,也令学生鼓舞。

所以胡兰畦也想请杨森帮助出国留学,而且杨森也答应了。当杨森打到成都时,胡兰畦和杜黄为妇女公会的基金问题找杨森帮助解决,结果基金问题不置可否,留学事宜也说要暂缓。

杨森要胡兰畦先给他家的杨家桂和杨家凤补习国文和算术。没办法,胡兰畦每天到杨森办公室去教书。没几天,杨森的姨太太们来了五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杨森

一次,胡兰畦又跟杨森提出要尽快出国留学,杨森说:“你家中无人,父亲去世,兄弟要照顾,他们正好要办四川大学,你就在川大上大学。”胡兰畦坚持要出国留学,不欢而散。

过了几天,杨森的姨太太田蘅秋来找胡兰畦,邀请她去游公园,说有事商量,“欢迎你到我们家来,我们共同生活……。”胡兰畦怒气冲冲答:“我穷的有志气,饿的新鲜,我当不来太太……。”

田姨太,感动的握着胡兰畦的手,说:“姐儿,你高明!”胡兰畦没有去游园,立刻回了家,不多久就离开了成都,离开了杨森的势力范围,前往上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恽代英

在上海,胡兰畦一行人去看望了恽代英,参加全国学联第六届代表大会,因为当时黄埔军校还没有招收女学生,所以也就带着遗憾回到了四川。

和陈梦云结婚,胡兰畦有一个老邻居叫杨晋唐,和胡兰畦的大哥都是北京京师法律学堂毕业,现在是法院的高级官员。

陈梦云是杨晋唐的同乡,有一回,两人一起来看胡兰畦,因而胡陈结识。陈梦云喜欢看鲁迅的《呐喊》,带《新青年》、《妇女月报》等新文化的书籍报刊给胡兰畦。两人经常侃侃而谈。

胡兰畦了解到,陈梦云是贫苦出身,但是自己努力考上了军队中的录事,打算再去考黄埔军校,邀请胡兰畦一起去广东,胡兰畦可以在那里搞妇女解放运动。他崇拜孙中山,说革命就要去广东。这些正是胡兰畦的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多久,杨晋唐就来替陈梦云提婚,陈梦云有旧学基础,又能学习新思想,还要投身革命,基本没问题,但是他有个童养媳,比他大九岁。可是陈梦云想找个志同道合,有文化的妻子。

胡兰畦征询了身边长辈,朋友的意见,大家都认为陈梦云这个人还可以,但是一定要正式的和童养媳办离婚手续。

在回忆录中,胡兰畦曾说出她当时结婚的另一个想法。

在男女公开社交刚刚萌芽的情况下,……,谣言可畏,也许结了婚还会好些。

虽然胡兰畦争当新时代的女性,也曾不顾异样的眼光,剪着短发走上街头,参与妇女放足运动,倡导男女平等,但是对男女公开社交,招来的议论,年轻的她还是不得不顾及。革命的岁月也是她们成长的岁月,转变也不是一蹴而就,当时她们也算引领潮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事,胡兰畦也承认自己想简单了,她不想看到离婚的童养媳孤苦无依,不想去欺负一个被封建风俗断送幸福的女人。于是,她建议陈梦云把童养媳的生活安排好,家乡的田产给她作生活的依靠。就这样,两人邀请了一些朋友,在重庆莲花池街三号结了婚。

婚后不久,童养媳就从乡下打上门来,一个四十多岁,体格健壮,拿着带刺的棍子,进门就是一通砸。胡兰畦其实,提前收到了在外地公干的陈梦云急电,让她躲一躲。胡兰畦没有躲,因为他们是正大光明结婚的,而是打扫好房间,等着童养媳的到来。

在众人的劝说下,童养媳怒火消了消,也住下了。因为当时革命浪潮很猛,胡兰畦整天也忙于街上的游行活动,也无暇顾及童养媳的事。陈梦云回来就决定带着胡兰畦去广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广东和四川之间,他们来回组织参与革命活动,有一段时间,胡兰畦发现家里订的报纸怎么都没有看到,在县阅览室,她看到发现报纸不少,更有惊人的好消息:黄埔军校,开始招收女学生了。

胡兰畦回到家激动地告诉了陈梦云这个消息,表示一定要去报考黄埔军校。陈梦云不同意,希望两人能一起工作,也说是他把报纸藏起来,不想让她去。之前,陈梦云有去考黄埔军校,最后因体能不合格没能通过考试。

经过一番争论,陈梦云同意了,胡兰畦也保证毕业之后就回来,此前因要随陈梦云回川,就放弃了参加北伐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胡兰畦与养女

陈梦云在川军阀里工作,当时李淑宁即赵一曼,建议她与陈梦云离婚,切断经济联系。胡兰畦表示出川时向陈梦云保证过,只要他一直从事革命工作,就不会和他分开。

后来,胡兰畦与陈梦云离婚,也是因为陈梦云没有遵守当初的约定继续为革命工作。

1930年,胡兰畦开启了海外留学之路,先后去了德国,法国,经费不足,卖掉了曾祖母留给她的十几间房,也接济了同伴,曾在德国被捕入狱,并写下了《在德国女牢中》。1934年,胡兰畦应邀参加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结识高尔基。两年后,高尔基去世,胡兰畦与高尔基子媳一起执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年,再遇陈毅,对她和陈毅的交往,胡兰畦本人一直闭口不谈,直到陈毅去世后,而她已经八十岁撰写回忆录时才提及这件时过境迁的事。

我和陈毅在一九三七年冬订过婚,这事新四军的项英等同志直到,陈毅的父母也知道。

订了白首之盟,因为胡兰畦的隐蔽身份在罗卓英部下的战地服务团工作,如果两人结婚,胡兰畦的身份就会暴露。项英也亲自找胡兰畦谈过,为了增强抗日力量,统战需要,战地服务团的工作要做好。所以暂时放下个人幸福,各自回原单位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陈毅去了皖南,给胡兰畦写信说:“假如我们三年不能结合,就人自自由,互不干涉。”当时的情况,他们也只能做这个决定,战争还不知道何年何月结束,身份又怎能公开。

不负所望,胡兰畦因优秀的革命经历,被当时的国民政府任命为少将指导员,有人去李济深那抱怨,李济深说,“她要是个男的,中将都当了。”

胡兰畦成为少将在重庆引起了不小轰动,叶剑英等听说了都为其高兴不已。

1947年,大肆谣传陈毅被炸身亡,说的有鼻子有眼睛,连追悼会在哪开的,由叶剑英接替工作等都有。陈毅在老家的父母万分伤心,胡兰畦看望二老,留下钱物,又奔赴前线。解放后,两人也没有再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兰畦与陈毅没能走到一起,是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是主观信仰的选择。

结束语

坚持自己的信仰,胡兰畦两次放弃了自己的婚姻,也无奈放弃白首之盟。

在她的回忆录里,多次提到生计问题,提到宋庆龄曾每周给她带去食物。

回首当初,她本可以做个锦衣玉食的妇人,然而坚持走向革命道路,在前线冒着枪林弹雨。

一路走来,荆棘密布,她也没有退缩,遭受冤屈,也意志不移。晚年积极的投入老年事业中。1994年去世,享年93岁。

这辈子只知道赶着时代大潮走,在浪尖上奔呀、跑呀。有时被礁石碰得头破血流,也只能独自舔着流血的伤口。《胡兰畦回忆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