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导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我的导师的导师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我的导师的导师的导师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难道,这是遗传吗?如果真的是遗传,那你们是不是也会遗传呢?”
“近距离了解诺贝尔奖”!
深圳理工大学这堂课“含科量”拉满
你有没有想过
那些站在国际学术塔尖的人
有一天 会和你产生链接
甚至成为你课堂上的良师、课堂外的益友
比如院士
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
深圳理工大学努力让梦想照进现实
10月10日,这是深圳理工大学首届本科生开学一个多月以来,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一次。当天上午第一节课,是本科生必修课之一《生命科学导论》,授课老师是合成生物学院杰出教授刘重持,她也是这门课的设计者和主讲人之一。此外,她还有一个身份,就是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维克托·安布罗斯(Victor Ambros)的第一名博士生。
“上星期,我在备课的时候就在想要不要讲microRNA(微小核糖核酸),因为这是《生命科学导论》的第三堂课,主题是‘模式动物与诺贝尔奖’,当时microRNA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课堂上,刘重持向同学们讲述她的备课经历,“结果没想到,本周一课准备好了,突然之间microRNA就得了诺贝尔奖,我的导师Victor Ambros得了诺贝尔奖,我就把这个内容加入这堂课。”
深圳理工大学首届本科生王照瑄和其他同学们一样,盯着讲台上的刘重持,聚精会神地听讲,不时拿起笔来快速记录,生怕错过了重要内容。
“安布罗斯1984年至1992年在哈佛大学工作,从事遗传学研究,当时遗传发育学是非常前沿的一个科研领域,我很感兴趣,就加入了他的实验室,成为他的第一名博士生。”刘重持在向同学们介绍模式动物的同时,还讲述了她的导师进行microRNA研究的艰难历程。“他的实验室经历了很艰难的岁月,因为他的工作非常超前,当时并不被同行所重视。”
安布罗斯主要研究基因突变,寻找哪些基因影响线虫的发育。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有个基因lin-4很奇怪,不编码任何蛋白。这是第一个发现的microRNA基因,所以他是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但是因为这项工作是在线虫里做的,当时不知道这个发现与其他动物有无关系,所以他在哈佛大学没有拿到终身教职,只好去达特茅斯学院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后来又去了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工作。
随着时间推移,microRNA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到2000年,安布罗斯等人的研究终于使microRNA免于被遗忘在生物学档案中。他们发现,microRNA不仅存在于线虫,在人类、植物里都有,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科学界对基因调控的理解。
“microRNA的发现历程充满了曲折与挑战,正如科研工作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兴趣、耐心和坚持。”课后,王照瑄分享了她的感受。
让学生对分子遗传学、合成生物学等感兴趣是刘重持主导设计《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初衷,也是她放弃美国马里兰大学终身正教授身份回国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这门课是针对低年级大学生设计的,要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宽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而且要结合前沿合成生物学方向,激发学生对合成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刘重持介绍道。
实际上
为了给首届本科生提供最优质的教学
深圳理工精心配备了最高水平的师资
比如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第一讲,就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讲席教授康乐带来的。他以“什么是生命”为题,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严谨的科学逻辑、生动形象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生命科学的奥秘,不仅为同学们打开了认识生命科学的大门,还点燃了他们对生物学的热情与梦想。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程顾问小组从暑期开始就做足了准备,邀请院士、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和有着几十年从教经验的教授担任授课教师;组织授课老师等对各门课程进行多轮研讨、精心备课,一遍遍打磨课程质量;为首届本科生提供与高端人才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且,这种交流的机会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还会出现在学校组织的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中,如“名师午餐会”“脱口秀”等。
10月10日中午,在曙光书院的餐厅,刘重持与曙光书院、袁庚书院学生共进午餐,分享了更多她和诺奖导师的趣事。“名师午餐会”是深圳理工书院的传统品牌活动,已相继邀请过诺奖得主内尔等多位大咖与学生餐叙交流。
10月9日下午,刘重持的先生Alan Kirschner还为深圳理工的本科生带来一场英文脱口秀,分享了他在中国生活的有趣经历,包括在中国生活过程中遇到的种种趣事,以及他如何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并与学生进行了有趣的讨论互动。活动现场充满了幽默和诙谐,大家在欢笑中感受到了跨文化适应的挑战和乐趣,浸润式开展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在今天《生命科学导论》课的最后,刘重持半开玩笑式地对同学们说:“我的导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我的导师的导师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我的导师的导师的导师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难道,这是遗传吗?如果真的是遗传,那你们是不是也会遗传呢?”
听到她这样说,同学们都笑了,笑容绽放在一个个青春的脸庞上,希望一颗颗种子此时已埋在他们的心底,静待来日破土而出。
刘重持:师从新晋诺奖得主,草莓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开创者
作为一年一度的“全球科学盛事”,诺贝尔奖的获奖名单正在陆续公布。10月7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Victor Ambros)和加里·鲁夫坎(Gary Ruvkun),以表彰他们在发现微小RNA(miRNA)及其在基因调控中的作用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诺贝尔奖似乎离我们很遥远
许多人可能觉得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
隔着厚厚的次元壁
但实际上
在深圳理工大学
就有一位与诺贝尔奖得主
有着密切联系的教授——
刘重持
美国科学家安布罗斯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期间,来自中国的女留学生刘重持便是他指导的第一名博士。如今,刘重持已经是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的杰出教授。
▲2009年7月,刘重持(左一)和儿子与导师Victor(右二)及他的妻子Rosalind Lee在中国西安游玩
得知自己的导师荣获诺贝尔奖
她表达了最诚挚的祝贺
并介绍说——
“安布罗斯教授早在1993年(他40岁时)就发表了关于miRNA的学术论文,但由于研究过于超前而没有得到同行的认同,因此他在哈佛大学没有拿到终身教职,并被迫离开了哈佛大学。现在他被授予诺贝尔奖时已经70岁了,但我和很多生物学领域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众望所归,因为miRNA是广泛存在的基因表达调控分子,在科学上已经证明它作用巨大,将来可能应用于临床,安布罗斯教授发现miRNA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那么,作为诺奖得主的学生
刘重持教授有哪些故事分享呢?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
1
一份时隔31年
实至名归的诺奖
刘重持曾任美国马里兰大学终身正教授,是国际知名发育生物学研究专家。她对在美国哈佛大学安布罗斯教授实验室里深造的那段经历难以忘怀:
“安布罗斯教授1984年至1992年在哈佛大学工作,从事遗传学研究。当时遗传发育学是非常前沿的一个科研领域,我很感兴趣,就加入了安布罗斯教授的实验室,成为他指导的第一名博士生。他的实验室经历了很艰难的岁月,因为他的工作非常超前,并不被同行所理解。安布罗斯主要研究基因突变,寻找哪些基因影响线虫的发育。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有个基因lin-4很奇怪,不编码任何蛋白。这是第一个miRNA的发现,当时人们认为基因应该只是编码蛋白质,所以他的工作是开创性的。因为这项工作很超前,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发现的重要性,认为miRNA是线虫里仅有的基因,对其他生物没有相关性,彼时的哈佛大学也并没有意识到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因此,他并没有拿到终身教职,只好去达特茅斯学院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后来又去了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工作。我曾为他离开哈佛大学而深感遗憾,为他没有获得学术大奖而打抱不平。”
▲1990年6月,刘重持教授(左一)参加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典礼
刘重持博士毕业之后,来到美国马里兰大学任教。她曾于1996年邀请安布罗斯教授去马里兰大学做学术报告,可因为他的学术成果太超前,前来参与的听众寥寥无几。刘重持回忆道:
“当时人们的认知仍停留在基因lin-4是只存在于线虫的很特殊的例子,没有认识到miRNA基因的普遍性意义。直到2000年鲁夫昆团队发现了另一个miRNA分子let-7,它也在秀丽隐杆线虫中起到重要的基因调控作用。要知道,let-7基因在高级动物中普遍存在,包括人类。从此以后,风向骤变,科学家们开始在各种生物体中寻找和研究更多的miRNA分子。随后几年,就已经发现了几百种不同的miRNA。截至目前,已知人类就有超过1000种不同的miRNA。科学家的研究证明,这些不同的miRNA对人类治疗疾病、调控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安布罗斯教授的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虽然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时间距离他最初的发现相隔了31年之久,但最终还是颁给了他诺奖,可谓实至名归!”
2
师从安布罗斯
与诺奖得主们并肩科研
刘重持介绍,在30年前,线虫是很新的模式动物,通过线虫研究遗传发育是当时最热门的方向。
安布罗斯师出名门,他的博士后导师——霍华德·罗伯特·霍维茨( Robert Horvitz),在此之前也同样成为诺奖得主。霍维茨因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遗传调控机理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安布罗斯是他的博士后。
安布罗斯带的一位博士生克雷格·梅洛(Craig mello)曾跟刘重持在同一个实验室工作,他在2006年获得诺贝尔奖。刘重持介绍:
“克雷格·梅洛是一名勤奋且有韧劲的科学家。他尝试将各种形式的RNA注射到线虫体内,一天到晚都在进行实验。有一次,他发现双链的RNA注射进去效果特别好。毕业以后,他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继续做实验,发现注射双链RNA比注射单链RNA更有效的抑制基因,所以他发现的这个现象叫做‘RNA干扰’,是最有效的靶向改变基因的方法。2006年,年仅46岁的克雷格.梅洛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为何安布罗斯的导师、学生
包括他自己都能获得诺奖?
刘重持给出的解释是:
“除了线虫是很好的模式动物,可以通过它很快找到一些特殊的基因之外,我的导师和同学们都是思想非常活跃的人。他们在好奇心驱使下从事科研工作,并没有将发论文作为科研的目标,大家在一起热烈地讨论各种新的想法,天马行空,大胆设想。在宽松且没有利益和压力的环境下的科研工作更容易产生出‘0到1’的创新。”
刘重持表示,自己在诺奖得主的导师和同学帮助下,科研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哈佛大学深造期间,她曾在安布罗斯教授指导下,在《自然》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篇重要的学术论文。而且,她刚去的时候也不会做实验,都是在同一个实验室里的同学克雷格.梅洛手把手教她做实验的。
▲2021年底,刘重持教授第一次参加世界草莓大会
刘重持自豪地说:“我最引以为豪的是,我启动了草莓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因为15年前做草莓的专家都是用很传统的一些育种方法,没有太多的分子学,所以我进入这个领域以后我就开始做草莓的基因组,草莓的转录组,然后发掘草莓的一些很重要的基因如何影响果实发育、植株高矮以及结构的,让草莓变成很好的园艺作物和果实发育的模式植物,我们实验室关于草莓的研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3
“让学生对分子遗传学感兴趣
令我很有成就感”
刘重持曾于2023年4月参观深圳理工大学,对深圳理工大学和深圳先进院的科教融合及产业转化新模式很感兴趣,希望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回深圳进行产业化,同时能为祖国培养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2024年1月,她加入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担任杰出教授。
离开美国之前,马里兰大学为刘重持教授举办了一场欢送会。在欢送会上,一位博士生对刘教授感激地说:“我的研究方向从工程学转为分子遗传学,是因为听了您讲的课,让我对分子遗传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刘重持表示,除了取得科研成果之外,培养出真正有兴趣的年轻科研人才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因此她非常重视教书育人。
加入深圳理工大学后,刘重持成为“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主设计师。她说:
“这门课是针对低年级的大学生设计的,要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宽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而且要结合前沿合成生物方向,激发学生对合成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最近要上的一堂课叫‘模式动物与诺贝尔奖’,正好要介绍安布罗斯教授对miRNA的发现。我布置作业通常会让学生设计实验,而不是那种死记硬背的作业。讲课注重结合前沿、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听得懂、跟得上、有兴趣。”
▲刘重持教授与深圳理工本科生课下交流
刘重持教授透露,她参与的项目已经获批,这是由合成生物学院杨贞标教授牵头的一个未来农业项目,旨在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来提高大豆产量,减少我国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此外,作为国际上草莓分子遗传和果实发育领域的领军人,刘重持教授计划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造草莓的颜色和风味,比如,未来会推出蓝色的草莓或者紫色的草莓,并且通过室内立体种植,达到节约用地、用水和肥料的目的。
▲2024年6月15日,刘重持教授在第五届园艺植物生物技术与分子育种国际研讨会上作主旨演讲
人物档案
刘重持: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杰出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合成院农业与植物合成生物学中心研究员。国家级人才。曾任美国马里兰大学终身正教授,国际知名发育生物学研究专家,草莓分子遗传和果实发育领域的领军人。为野生草莓建立了多方面分子遗传研究的工具和组学资源,并在草莓果实发育、果实多样性、生长素合成与信号传导在果实和种子发育机制、草莓无性繁殖机制等方向做了系统性的基础研究贡献。共发表104篇SCI文章,包括Nature、Genes & Dev、Nature Communication, Plant Cell、PNAS等杂志。担任著名国际植物期刊The Plant Journal、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Plant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等的编辑。研究领域包括草莓果实发育和无性繁殖的分子机制;合成生物学对草莓植株,开花,果实性状改造和在垂直农业的应用;植物底盘细胞应用于高效蛋白和小分子的生产。
(来源:深圳理工大学)
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北京时间2024年10月7日17时30分许,2024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维克多·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微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近5年获奖者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最具威望的医学研究奖项之一,近五年来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如下: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卡塔琳·考里科(Katalin Karikó)和德鲁·韦斯曼(Drew Weissman),以表彰他们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使新冠疫苗的快速开发成为可能,推动了mRNA疫苗在新冠疫情中的研发和使用。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Svante Pääbo(斯万特·帕博),以表彰他“在灭绝的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戴维·朱利叶斯(David Julius)和斯克里普研究所的阿代姆·帕塔博蒂安(Ardem Patapoutian )共同获得,获奖理由为在独立研究中分别发现了温度和压力的感受器。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科学家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共同获得,获奖理由是发现丙型肝炎病毒。
2019年,来自哈佛医学院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凯林( William G. Kaelin, Jr.),牛津大学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Ratcliffe) 以及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获奖,以表彰他们在理解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的贡献。
来源:诺贝尔官网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为伟大思想而生!
AI+时代,互联网思想(wanging0123),
第一必读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