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月10日,陈毅元帅的追悼会在北京西郊八宝山举行,毛主席亲临现场。

追悼会上放满了花圈,毛主席边走边看着这一个个花圈上的挽联,发现花圈上的挽联内容基本都差不多。

突然

一副挽联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挽联仅用了72个字,却概括了陈毅元帅的一生。

毛主席看到落款处的署名时,便于周总理说:

“张伯驹是一位有才华的人,你为他安排一份工作吧。”

张伯驹是谁?为何毛主席会让周总理给他安排工作呢?

张伯驹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98年,张伯驹出生于河南项城,

他从小就有“神童”之誉。

他出身于富贵家庭,父亲曾经是清朝廷的官员,家里积累颇丰,也算得上富甲一方。

如果

张伯驹想要依靠家世进入官场并不难

,不过

他本人志不在此,对这方面毫无追求。

在军阀混战时期,张伯驹将自己的工作重心全部转移到了金融界和文化界,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一度寄情于诗词歌赋。

在保护文物方面,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家世优越,张伯驹有着很高的鉴赏能力和收藏能力,更令人感到钦佩的是,张伯驹的收藏并非只关注于个人喜好,而是尽全力阻止中国的文物流落海外。

1956年,张伯驹当时年近六十,

他一直在担心一件事,自己去世后手中收藏的这些国宝文物又该去向何处呢?

万一再次遗失或者被人倒买倒卖,那他可真的是死不瞑目了。

所以

张伯驹和夫人决定

,把一直珍藏在手中的:西晋陆机《平复帖》卷、隋展子虔《游春图》、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诸上座帖》、元赵孟頫《千字文》等,

这多件国宝级文物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这些文物中任何一件都是价值连城的文化珍品,而且这一次捐献文物并不是张伯驹唯一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文物并不是凭空得来的,

都是张伯驹多年来花费重金买来的,为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张伯驹倾尽家财。

当他得知展子虔的《春游图》很有可能要被贩卖到海外的时候,

张伯驹下定决心要将此图买回,但是他手中钱财不足,为此他卖掉了一处占地13亩的居所。

正是因为

张伯驹买回了这张《春游图》,并且在之后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

,现在人们才能看到这幅展子虔唯一的传世作品。

张伯驹在保护国家文物这件事上,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陈毅与张伯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毅与张伯驹早先对对方都有所耳闻,但是两人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相见。

最初,

张伯驹在上海,正好陈毅当时担任上海市市长,张伯驹曾经专程拜访。

不过,

因为陈毅当时外出公干,所以这一次两人未能见面。

一直到

1957年夏天,陈毅前往参观在北海举办的一场书画作品展览会

这次展览会正是由张伯驹联合多个部门牵头举办的,

他还捐出了不少名家古迹在这场展览会上展出。

陈毅得知此事后,更希望可以与张伯驹一见,所以

没过几天,他就专程将张伯驹请到家中与之恳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聊到诗词歌赋等中国文化,

两人顿觉十分投契

陈毅还找了围棋出来与张伯驹对弈,这虽然是两人第一次见面,但却如同老友重逢,相谈甚欢。

这一次见面在两人心中都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记忆,他们

虽然不能常常见面,但是都将对方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上,相互关心,相互挂念

这次见面后不久,张伯驹就陷入困境

,他心中极其苦闷,本想要通过信件向陈毅倾诉,但是又担心陈毅挂怀,所以也就作罢。

其实,

陈毅已经通过其他渠道知道了张伯驹的境遇,

他一直想要找机会解决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0年,陈毅与时任吉林省省委书记的老友于毅夫在北京相见

,在这次会面时,除了商谈工作上的事务,

陈毅还拜托了老友一件事:在吉林给张伯驹安排一个工作。

其实,张伯驹和他的夫人潘素,都是非常难得的人才,

张伯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董文物有很深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夫人潘素则是一位杰出的女画家。

在新中国文化建设事业上,两人都是可用之才,所以

张伯驹没过多久接到了吉林省文化局派来的电报,他们夫妻两人都要去吉林工作。

张伯驹十分高兴,他想要将这个消息与陈毅分享,所以

写了一封信给陈毅,告知此事后还希望可以与陈毅见一面,当面辞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毅接到这封信后就

派人将张伯驹夫妇接到家中

,陈毅鼓励张伯驹说:

“相信你们一定能够为吉林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和成绩。”

张伯驹到吉林后,在吉林省博物馆工作

,张伯驹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负责文物的鉴定工作。

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仅仅记着这是陈毅的嘱托,也牢牢记住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

但是,这难得的平静并没能持续很久,

张伯驹的境况越来越不好,等他再次回到北京的时候,不但没有工作,就连户口也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毅这个时候也身陷困境,而且身体健康也每况愈下,但是他一直记挂着张伯驹,常常打听张伯驹的现状。

张伯驹得知陈毅重病住院,担忧不已,但他也只能默默地关心,始终没有找到机会去医院探望陈毅。

张伯驹想着,等陈毅康复了,两人总能见上一面的,但是天不从人愿,

这个愿望终究落了空。

1972年1月6日,陈毅与世长辞。

追悼会上的挽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毅葬礼规格不高,毛主席原本是不参加追悼会的,但是就在追悼会开始之前一个半小时,

毛主席临时决定:要去参加自己老战友的追悼会。

1972年1月10日下午三点,陈毅的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准时进行

,主席在追悼会结束后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在现场逗留了一会儿,就在此时,

一个花圈上的挽联引起了主席的注意

,这副挽联是这样写的: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这副挽联就是张伯驹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毅去世之后,他的夫人张茜非常了解张伯驹和他之间的深厚情谊,特意派人通知了张伯驹此事。

张伯驹得知噩耗后忍不住失声痛哭。

他为这位令人喜爱、尊敬、佩服的挚友的离去而感到万分悲痛,待情绪稍缓,他挥笔写下了那一幅挽联。

当时张伯驹的因为身份特殊的原因,不能去参加追悼会,

只希望自己的这幅挽联能够稍微寄托哀思,于是

将这幅挽联托人送给了张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茜将这幅挽联贴在一个花圈上,安置在追悼会现场,没想到还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

毛主席便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这幅挽联是谁写的,知道是张伯驹写的后。

毛主席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转头告诉旁边的周总理:

“张伯驹是出色的人才,不管怎么样也应该给安排一个工作。”

1972年1月21日,张伯驹收到了章士钊(时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专门派人送来的一份聘书,

在聘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文史研究馆聘请张伯驹为馆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之前,

张伯驹因为政治问题,已经长期没有户口和工作,曾经家财万贯的他不得不靠变卖家产度日。

而为张伯驹找到一个安身之所,是陈毅生前一直关注和想要做的事。

在他去世后,因为他追悼会上的一副挽联,陈毅的这个心愿终于得以达成。

在张伯驹成为中央文史馆馆员之后不久,

陈毅的夫人张茜托人给张伯驹送来了一样东西,那是陈毅生前最心爱的一副围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副围棋张伯驹并不是第一次见,在1957年夏天,张伯驹和陈毅见面的时候两人曾经用这副围棋对弈。

当张伯驹打开围棋的棋盒看到里面那些熟悉的棋子时,挚友陈毅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

回忆起当时的点点滴滴,张伯驹觉得那次会面仿佛发生在昨天,但是现在两人却已阴阳相隔,此生再也不得相见。

在陈毅最后的日子里,张伯驹一直未能与之相见,这令老人十分遗憾。

1982年2月26日,在陈毅去世十年之后,张伯驹也与世长辞,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