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保琳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唐长安的秋天亦是如此。当年,长安城附近的制高点非乐游原莫属,因此成为游览胜地,唐代大诗人更是乐此不疲登临赏景吟诗。

诗人白居易立秋日曾登上乐游原,感慨人生匆匆:“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晚唐诗人杜牧在重阳节登临乐游原,感慨时光宝贵:“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

诗中的乐游原,不仅是风景名胜,更是抒发家国情怀的高地。乐游原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曾修建有宜春宫、春临宫。而乐游原得名,则起源于西汉中期,那时乐游原属于皇家上林苑之地,“乐游”之名则与汉宣帝有关。据《雍胜略》:原上有乐游苑,一曰乐游园。据《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关中记》则记载说汉宣帝与皇后许平君在此地游玩,乐不思归,故名“乐游苑”。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后被传为“乐游原”。此处地基最高,四望宽敞。

到了唐代,乐游原仍是登高览胜之佳地,登高望远,视野开阔,南可近览曲江烟雨,远望终南霁雪;西面大慈恩寺和大雁塔近在咫尺,东望浐河,碧水滔滔,北瞰长安城,如在指掌。诗人们纷纷登原饱瞰四时景色,尤其是秋色更是美不胜收。

乐游原上有处很独特的建筑,就是青龙寺。青龙寺位于乐游原东南隅,始创建于隋初开皇二年(582年)。青龙寺建在乐游原高冈之上,北枕高原,南望爽垲,可为登眺之美。唐诗人朱庆余《题青龙寺》诗中写道:“寺好因岗势,登临值夕阳。青山当佛阁,红叶满僧廊。竹色连平地,虫声在上方。最怜东面静,为近楚城墙”,不但描绘了古寺高爽幽静的景色,也道出了乐游原的高耸之势。

唐代前期,乐游原之顶是可以登高远眺的游览胜地,但当时规定不得在此建设宅院。所以,王侯公卿纷纷在原下四周借盛景之便,设置府宅。直至武则天时期,被太平公主打破此规矩。她率先在乐游原上建造楼阁山庄,其规模之大和奢阔程度堪称空前,曾到此地游览的韩愈大为感慨:“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压城闉。欲知前边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由此,王侯公卿才敢于争相扩建营造府邸。后来太平公主兵变事败,被唐玄宗赐死,其山庄被唐玄宗分赐予他的兄弟宁、申、岐、薛四王修建别墅,诸王互相攀比,大加营造,乐游原成为一处以岗原景色为特点的风景游览胜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三月上已、九月重阳,仕女游戏于此,祓禊登高,幄幕云布,车马填塞,骑罗耀日,馨香满路,朝士词人赋诗,翌日传于京师……”这是《玉海》一书记载的唐时乐游原,在三月上巳和九月重阳节的热闹盛况,到处都是帐篷车马,一路花香,而许多高官雅士在此集会玩水登高赋诗,好诗第二天就流传回长安城。其中就有杜甫的诗作:“乐游古园崒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公子华筵势最高,秦川对酒平如掌。长生木瓢示真率,更调鞍马狂欢赏。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

青龙寺一带唐时有新昌坊。据《长安志》载:“此坊南北长三百五十步,东西宽六百五十步。四面各开一坊门,中有十字大街。此坊地处乐游原原冈之上,南门之东有青龙寺。”唐时著名才女鱼玄机,有诗《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这个崇真观就在新昌坊,唐开元元年时立为道观。唐时新科进士会在崇真观南楼题名留念,与当时的曲江流饮齐名。唐诗人钱起与韩翃、李端等人时称“大历十才子”,他的府邸就在新昌坊,曾写下《新昌里言怀》一诗:“性拙偶从宦,心闲多掩扉。虽看北堂草,不望旧山薇。花月霁来好,云泉堪梦归。如何建章漏,催著早朝衣。”因此,秋天钱起到乐游原游玩更为便捷,于是他写下了“爽气朝来万里清,凭高一望九秋轻。四野山河通远色,千家砧杵共秋声”的名句。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大诗人白居易迁居乐游原新昌坊,写下了《题新居元八》一诗,其中写道“青龙岗北近西边,移入新居便泰然”。

大诗人李白重阳登上乐游原,遥望咸阳古道,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名篇《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诗中的清秋节指的就是重阳节。李白重阳节站在乐游原上所发出的感慨,既是历史的回望与慨叹,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呐喊与焦虑,同时他也是对乐游原独特地理位置和景色的赞叹,使得乐游原上的重阳节更具历史厚重感。

回过头来再说杜牧,他比李白晚出生100年,那时的大唐已进入安史之乱后的没落时期,盛世景象一去不复返。生性要强、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拯救边患的杜牧,一直未受到重用,心中忧国之思可想而知。当他站在秋天的乐游原,一种油然而生的兴亡危机之感瞬间生发,于是写下了名篇《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无独有偶,同时期的大诗人李商隐也发出了同样感慨:“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代的乐游原位于长安城南,虽然被皇家园林占据了不少位置,但原始的自然风貌犹存,加上尚有汉代的古迹,形成了一座半开放的园林公园,使人们慕名而来,在三月或者九月登高望远,自然引得诗人纷至沓来,佳诗不断,传诵古今。

(本文作者为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