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揭晓时刻又到了。截至目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物理学奖已经公布。其中,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两位学者,其中一位的研究与AI蛋白质设计相关。物理学奖授予了两位人工智能(AI)和神经网络领域的开拓者。今天我们讨论的重点并非这些科技奖项,而是刚刚公布的诺贝尔文学奖。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来自韩国的作家韩江。而此前,呼声极高的中国作家残雪则未能获奖。残雪曾连续两次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位居赔率榜榜首,但最终未能获奖。因此,本文的主要讨论将集中在为什么韩江能够获得诺贝尔奖,而残雪却未能如愿。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两个关键问题。此外,我们还将分析为何在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学者在近年来难以获得诺贝尔奖。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通过这次分析,我们希望为中国未来在科学和文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这将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一、为什么是韩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次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后,很多人感到吃惊,因为韩国女作家韩江此前的知名度并不算特别高。然而,她的经历也确实有很多奇特的地方,至少从某些方面来看,她的确与众不同。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韩江的作品、她的家庭背景,以及她为何能获得诺贝尔奖。
韩江生于1970年,现年54岁。她的第一部作品是《童佛》,而她的另一部作品《素食者》则在2015年获得了国际布克奖,这也是世界三大文学奖之一。她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亚洲作家,这表明她的文学实力非同一般。韩江的作品在中国已有译本,约有五部作品被翻译出版。然而,她的作品并未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显得有些“小众”。但正是这种“小众”风格,似乎特别符合诺贝尔评委的审美取向,这也许正是她获奖的重要原因。
然而,今天我想讨论的重点并不是她的获奖本身,而是她的成长背景及家境。事实上,韩江的获奖在韩国国内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她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父亲是一名作家兼教授,哥哥和弟弟也都是作家,家族中的文学传统十分深厚。韩江后来嫁给了洪荣熙,一位同样从事文学创作的教授,他们的儿女也都继承了文学才华。因此,韩江的家庭可以称为真正的“小说世家”,这样的家庭背景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非常难得的。
这种文学世家拥有极强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对世界的深刻思考力。小说家需要具备两个重要能力:一是敏锐的观察力,能够细腻地捕捉世界的每个细节;二是高超的文学技巧,能够以优美的文字表达复杂的社会生活。因此,诺贝尔奖的评语非常考究。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在宣布获奖时称,韩江“以充满诗意的散文直面历史的创伤,揭露了人类生命的脆弱。”这表明她的作品兼具思想性和文学性。
韩江的作品不仅在韩国本土受到高度评价,她还凭借最新小说《不做告别》于2023年获得法国的梅迪西斯外国小说奖。她的作品习惯从更为根源的层面回望生活的悲苦和创伤,文字饱含震撼人心的力量。《经济学人》曾称赞她通过写作超越人们日常的感觉,翻译出那些 “无法言说的东西”,提醒我们 “语言与肉体紧密相连”。
除了文学成就,韩江的成长背景也值得我们关注。她出生于1970年,成长于韩国崛起的年代,因此她的作品往往有深刻的思考。然而,她并没有经历太多灾难,而是从历史中寻找创作灵感。能够在平静的生活中孕育出伟大的作家,确实是一件难得的事情。
所以我们在为她的获奖感到祝贺的同时,也希望中国未来也能涌现出这样一位作家:拥有正常的生活、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融洽的家庭关系,能够创作出伟大的文学作品。这就是我今天特别想表达的观点。
二、残雪为何未能获得诺贝尔奖?
在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前,国际上有一个诺贝尔奖赔率榜,它通过对候选人的排名来预测获奖者,通常准确率相对较高。在此次诺贝尔奖颁发前,残雪位居榜首,去年她也曾是热门候选人之一,且作品广受关注。
残雪的第一部作品《山上的小屋》描绘了她的生活,这部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她曾表示,作为一名小说家,必须进行深层次的精神思考,这使得她的创作具有哲学家的思辨色彩。相比之下,韩江的经历相对普通,而残雪则有着不平凡的生活背景。她1953年出生,在1966年文革开始时13岁辍学,早早走上了自学之路。由于她的父亲是湖南日报社的社长,给她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残雪得以在年轻时自学并通读了《资本论》,显示出对经济学的深刻理解。文革期间,她有机会观察社会的变化,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她的创作。残雪后来与一位名叫鲁庸的男子结婚,并于1979年生下儿子。她原本有机会参加高考,但因为刚生完孩子,错过了这一机会。作为一名初中毕业生,她的人生经历使她更加勤奋和思考深入。她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的反思,展现了未能实现的愿望和对世界的独特视角。
残雪的代表作品包括《山上的小屋》、《突围表演》、《新世纪爱情故事》、《苍老的浮云》等。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进入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加拿大等国的文学市场。她的作品成为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大学和东京大学的文学教材,进一步扩大了她的国际影响力。
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称她为“中国的卡夫卡”,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也评价残雪为“中国最好的作家”,这充分说明了她在国际文坛的地位。残雪作品的特点在于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对社会的细致观察,这也是她多次被认为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残雪的父亲邓钧洪曾是湖南日报社社长,她的哥哥邓晓芒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残雪的本名是邓小华,成长在这样一个充满哲学思考的家庭中,使她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的洞察和悲悯。
从残雪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对中国社会现实有着独特的观察视角。这种视角有人欣赏,也有人质疑。在多次被列入诺贝尔奖赔率榜高位后,残雪依然未能获奖,类似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多次成为诺奖热门人选却屡屡错过。
如果对比残雪和韩江,可以发现两人都是杰出的女性作家,且成长背景非常优秀。残雪比韩江年长20多岁,韩江的成长过程或许更加顺利,而残雪则有更多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体悟,这使她的作品更加沉重而深刻。
有个关键问题是残雪为什么没获奖?残雪未能获奖的原因,可能与西方对中国的看法有关。目前国际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即中国的科学家和作家很难获奖,因为他们不在西方话语体系内。曾经有两位中国文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一位是莫言,另一位姓曹。他们的作品多描写中国文革及之前的社会现象,西方认为这些作品揭示了人性丑恶的一面,而在中国,这些作品有时被认为是对社会的丑化。这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可能是残雪未获奖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诺贝尔奖文学得主必然是成就卓越的作家,我们也期待残雪未来能有机会登上诺贝尔奖的殿堂,成为世界顶尖的文学家。
三、未来中国的诺贝尔奖之路怎么走?
事实上,中国有多人获得诺贝尔奖,包括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钱健、李远哲,以及莫言和屠呦呦等。其中,屠呦呦和莫言是在国内取得成就的。此外,还有曹文轩作家在巴黎获奖。尽管如此,新中国之后,我们培养的能够反映当代中国生活的作家不多;培养的科学家尚未在国内获得诺贝尔奖。
对此,许多人都在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尚未能在新中国时期培养出更多诺贝尔奖得主?
第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需要与国际接轨,取得世界级的成果。其次,我们的价值观和话语体系需要与西方主流思想保持一定的契合度。瑞典文学院的评选标准深受西方价值观影响,如果我们在话语体系上与之不符,获奖的难度自然会增加。
然而,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在国内已经取得了不少独创性成果,逐渐接近世界级水平,并有望成为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例如,钟南山教授因在疫情防控中的卓越组织能力备受关注,并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有力竞争者之一。尽管他未获此奖项,但他在防控疫情中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至于钟南山在原创性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就是否足以获得诺贝尔奖,目前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似乎尚未将其列为顶尖医学或化学科学家,这是一个现实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升,且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逐步增强,无论是中国的科学家还是文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今天我们讨论了韩江和残雪两位作家,一位获奖,一位未获奖的现象。大家对此有何看法?我们可以继续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