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丁玲诞辰120周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是作家丁玲诞辰120周年。对于在湖南长大的丁玲来说,上海是她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一块宝地,也是她投身革命的磨炼之地。

「沪上求学」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女工数量庞大。1921年底,陈独秀、李达等人以“中华女界联合会”的名义在报纸上发布平民女校招生广告,校舍设在南成都路辅德里。

1922年,丁玲突破家族宗法和包办婚姻的重重阻碍来到上海,成为平民女校的一名学生。平民女校前后招生30余人,学员年龄跨度从12岁到30岁。学校课程除了常见的科目之外,还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搞些社会活动”,包括公开演讲、募捐、深入工厂调查女工生活、办女工识字班、声援日华纱厂工人罢工等。前来义务授课的老师,包括陈望道、李达、沈雁冰、沈泽民、陈独秀、王会悟、高君曼、张秋人、柯庆施、恽代英等。

离开平民女校后,丁玲认识了刚从苏联回国的瞿秋白。在他的鼓励下,丁玲进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当旁听生。当时的上海大学由国民党、共产党联合办学,瞿秋白任教务长兼社会科学系主任。在上大学习期间,丁玲认真学习了中外文学等课程,文学素养得到很大提升。

这一时期,丁玲逐渐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特别是偶遇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妇女运动先驱向警予后,丁玲暗自思忖:“为什么她所拥有的天下是那么宽广呢?”

「块垒消解」

上海不仅给丁玲带来了创作灵感,也给了她登上文坛的机会。1927年12月,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刊登丁玲的处女作《梦珂》;几个月后,《小说月报》再登她写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对丁玲有伯乐之恩。他在一众来稿中发现了《梦珂》,注意到其间接与上海美专的“人体模特事件”相呼应。即便作者名不见经传,但他毅然决定发表该作,并写信鼓励丁玲继续创作。

1928年10月,丁玲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她称,“这本集子里的主人公,都是在黑暗中追求着光明的女性”。其中除了《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还收录了《暑假中》和《阿毛姑娘》,均在《小说月报》头条刊发。

1929年,丁玲、沈从文等人租用萨坡赛路204号,创办红黑出版处。其中,《红黑》创刊号销量近千册,“红黑丛书”等也顺利出版。借办刊的机会,丁玲与沪上文人有了更多来往。比如,时常去北四川路的水沫书店,与施蛰存、刘呐鸥、戴望舒等人谈天。

此时,丁玲的创作也发生了变化。在早期创作中,她笔下的主人公多为苦闷彷徨的五四新女性。她的第二本小说集名为《自杀日记》,其块垒无从消解之意显见纸上。1929年,丁玲完成长篇小说《韦护》,进一步转向革命文学创作。翌年,她和丈夫胡也频双双加入左联;胡也频还先行一步入党,担任左联执行委员、工农兵通讯委员会主席。丁玲则接连发表《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一、之二),对革命人物进行了更为深入的人性挖掘。

1931年1月,胡也频在上海参加党的秘密会议时,遭叛徒出卖而被捕。2月7日,胡也频与李求实、柔石、冯铿、殷夫等同志在龙华英勇就义,史称“左联五烈士”。

胡也频牺牲后,丁玲决定将幼子送回湖南老家托母亲代为照看。4月,她回到上海,连夜写下《从夜晚到天亮》;之后,又加上胡也频的几篇小说,隐去姓名,连同自己的作品一起编成小说集《一个人的诞生》,题名所指饱含血泪。

「“武将军”」

“左联五烈士”牺牲后,丁玲一度想离开上海,但最终还是把计划搁置下来了,原因是党组织有重要任务交给她——创办并主编《北斗》。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北斗》创刊号由上海湖风书局发行。丁玲在创刊号上刊载笔名为朱璟的文章《关于“创作”》,号召作家克服公式化写作的缺陷。在创刊号上发文章的,还有鲁迅、瞿秋白、冯雪峰以及冰心、叶圣陶、徐志摩、戴望舒、陈衡哲、沈从文等作家。

在冯雪峰、瞿秋白等人共同起草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明确提出文艺大众化方向之后,《北斗》的革命文学倾向进一步显现。丁玲从创刊号开始连载的以农村洪灾为主题的中篇小说《水》,成为她完成“向左转”的分水岭。

1932年3月,在南京路大三元酒家的一间包房内,丁玲秘密宣誓入党。7月,《北斗》被查封。之后,丁玲出任左联党团书记。此时的丁玲已不是“文小姐”,而朝着“武将军”迈进。

1933年5月,丁玲在寓所内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几天后,上海《大美晚报》率先披露丁玲“失踪”消息,引发舆论震动。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胡愈之等各界知名人士纷纷致电南京,要求尽快释放丁玲。

为向国民党当局施压,鲁迅特意找到赵家璧商议,促使良友图书公司出版丁玲还未及完稿的长篇小说《母亲》。一度有传闻称丁玲已经遇害,鲁迅还写下《悼丁君》:“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

事实上,丁玲被软禁期间与特务斗智斗勇,并抓住一切机会,希望能够联系上党组织,前往陕北。几经波折后,她终于如愿。昔日飞出湖湘大地的雏燕,从上海出发,一步步成长为沉着坚毅的革命战士。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曹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