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辈子都是兵

老人的三儿子邹志强说,老人现在除了血压高点,没有任何毛病,“身体很好,凡事基本自理,很要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亲眼看见很多战友一个个倒下,从战场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他身上多处负伤,头部被弹片炸伤的疤痕仍清晰可见;左肩曾经被弹片穿透,伤痛伴随了他几十年。

邹志强说,父亲即便退伍后,依然保持着当兵打仗的习惯,“99岁之前,自己洗干净的衣服放在包袱里,刷干净的鞋子都用纸包起来,随时都可以出征,军队影响了他一辈子,一辈子都是兵。”

结完婚就奔赴战场

说起当年的战争,虽然岁月远去,但是老人依然记忆深刻,“打仗不是一时的,不是打一回算了,成宿打,打完这里打那里,一直在打仗。”

据了解,抗战时期,日寇在莱芜疯狂扫荡。1944年底,莱芜口镇、方下两个区中队在李家义村伏击日伪军,击毙了不少敌人,并缴获了一批枪械。日伪随后疯狂展开报复,烧毁了村里100多间房屋,当时村里的男丁都跑光了。看着日寇扫荡后残破的村庄,邹法明下定决心参军。邹志强介绍说,“1945年父亲参军后,骑着马回来结了婚,结婚后第二天就去了前线。”

“那个时候枪、子弹很少,我们只能跟日寇拼刺刀。”参军后,邹法明经常与日军进行白刃战。“我们一边用手榴弹压住日伪军的火力,一边冲过防护沟,搭好人梯,最上面的战士举起绑在叉上的炸药炸掉铁丝网,一下子就冲了上去。我们先消灭外围的伪军,再跟日寇肉搏,3个人打他一个,用刺刀使劲捅!”邹法明说,“那时力气大,用力一挑,日寇一下被甩到身后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济南战役时,邹法明随部队从泰安一路打到济南,“晚上六点开始打济南,为了防止抽筋,腿上绑着沙袋。”1949年2月,渡江战役的时候,门板都被卸没了,邹法明与战友们就抱着高粱秆用手划水过江,很多战友牺牲在江水里。上海解放后,邹法明接到调令入朝作战。在这些战斗中,邹法明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等各项奖励十余次。

钻进死人堆取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0年10月,邹法明所在部队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零下40℃的极寒天气下,战士们薄薄的棉衣不足以御寒,“当时我们山东去的兵,用雪来搓手和脚,这是防冻伤的土法子。”邹法明说,很多人的鼻子和耳朵都冻掉了,“没有知觉了,一揉搓就掉下来了。”

在朝鲜战场,一颗炮弹在邹法明所在的壕沟里爆炸了,弹片从他左肩膀进入、胸部穿出,他当即昏迷。后来亏了苏联的专家,他捡回来一条命,“鸡雄山战斗特别惨烈,后来3个连混编成一个连,我爸担任新组建的2连连长。”邹志强说。

有好事轮不到子女曾被埋怨

战后,邹法明被定为6级伤残,并响应号召,于1955年6月复员回到了李家义村。从1955年到1976年,他从高级社社长到民兵连长,一直干到村支部书记,其中村支部书记干了16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队的疗养院几次到家里让邹法明去疗养,但都被他婉拒,“不要浪费国家的钱,我不困难,家里有孩子照顾。”当别人说他是功臣的时候,邹法明总是摆摆手:“什么功臣,我连大海里一滴水也算不上。”邹法明老人的这些做法,让人顿生敬佩,他说,只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该做的事情。

现在儿女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也理解他了。“理解了,他一辈子对党和国家充满感激,包括我妈也是支前模范,我们也要传承他们的精神。”邹志强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了解,李家义村有11个烈士,高峰期600多口人的村庄曾有50多个党员。邹志强说,他希望自己能够搜集完村中烈士的事迹材料,在村里建成一个红色教育基地,将老一辈的精神传承下去。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 李培乐)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