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隋朝一统天下,气势很盛,但两世而亡,像极了封建王朝的开始——秦朝。大国灭亡自然有很多的原因,除了最直接的隋二帝个人的作风问题,还有很多关乎国之根本的弊端。

有人说隋朝亡于内乱亡于门阀贵族也有人说隋朝是亡于科举制,还有人说隋朝在三征高句丽时已经宣示了二世而亡的必然性。隋朝为什么会讨伐高句丽,在征讨过程中又有什么过失,最后又带来了一个怎么样的结果,这个结果又和隋朝短命有什么的联系,笔者将会在下文为大家细细道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隋朝讨伐高句丽的原因

高句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国,它本来势力较小,默默无闻。在东汉末年,它也想趁着乱世分一杯羹,有了崛起分苗头开始壮大自己的势力。高句丽向周围的国家展开了侵略之势,它先是占领了辽,然后又接连吞并了西汉以来所设置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地理范围扩大,实力也大大的增强。实力增强后的高句丽野心也就大了起来,居然动了对隋朝的心思,派出军队扰乱隋朝西边的边界,虽然吃了苦头但也没有完全放弃。

在当时的隋朝看来:

高句丽屡屡犯边,扰乱隋朝的安稳,是隋朝的一个威胁;高句丽欺负吞并臣服于隋朝的属国,无视隋朝这个宗主国,不利于隋朝对其他附属国的统治;所以隋朝征高句丽是高句丽自找的,也是一个于情于理应该打的一战。

(2)隋朝三次讨伐高句丽的过程和结果

①公元611年,113万隋军进攻平壤;公元612年,一征高句丽失败

②公元613年,隋炀帝亲征高句丽;同年,杨玄感叛乱,内外忧患下,二征高句丽失败

③公元614年,来护儿大败高句丽兵,高句丽王惊恐投诚,三征高句丽小赢

作战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减少战争的阻碍获得胜利,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隋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整装待发气宇轩昂,全国上下都认为这是一次必赢的战争。但没成想,战争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夭折,不占据天时人也出了意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611年:一征高句丽

①辽东之战苦战不利

②来护儿水军之败

③宇文述九军之败

隋文帝派出了30万大军分海陆两队去征讨高句丽,陆路上的士兵遭遇接连的瓢泼大雨,道路十分的泥泞,行军十分困难且非常缓慢。因为天气的原因,粮草不能及时供应,士兵们饥肠辘辘,十分的狼狈。

而且上面的命令和一些指示也不能及时到达,领导班子也是劳心伤神,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屋漏便逢连阴雨,隋朝没有等来晴天却等来了瘟疫,瘟疫迅速在部队中蔓延,数日之内便有三四成的人被感染,陆军士气大伤,一时间人心惶惶。

陆地这样也就罢了,海上的部队同样也是不顺利,海上行军的时候遇到了大风,乌云密布海浪翻滚,不少船只被直接打翻,很多士兵直接被淹死,根据统计,当时海上的战船损失了有一大半,只能仓促宣布回国。

回国以后清点剩余士兵的数量,居然损伤了十之八九,比正常作战还要损失大。隋朝第一次讨伐高句丽的计划就这样夭折,不关乎两国的时运,全在老天爷的算计。

公元613年:二征高句丽

①辽东之战再战仍不利

②杨玄感叛乱

隋朝第二次征伐高句丽,第一次不战而伤使隋朝非常的恼火不甘心,所以稍作修养隋朝便又踏上了第二次征伐高句丽的路途。当时国内动乱,农民起义贵族也不安定,但是杨广没有把国内的问题看在眼里,认为那些都应该在政府高句丽以后解决,所以开始了自己浩浩荡荡的征伐高句丽之途。

杨广是不允许自己失败的,所以他做了充足的准备,不论是行军的硬实力——战车和武器等,还是后援后勤,一应尽有,损耗巨大。第二次讨伐没有出现第一次那样的狗血剧情,杨广顺利的攻入了高句丽辽东的城楼之下,胜利即将在望,但是杨广的后院着火了。

楚国公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叛乱的消息传到了杨广这儿,杨广一下子慌了手脚,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宣布立刻回国,很多的军用物资直接千里迢迢白白送给了高句丽,既损伤了自己又壮大了敌人,可谓丢了夫人又折兵。而且高句丽并没有就此放过隋朝军队,反而趁军队混乱之际在后面追击,导致随便军队大败,第二次征伐高句丽就这样在不圆满之下落下了帷幕,又成了杨广心中的一个大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614年:三征高句丽

①来护儿攻破毕奢城

②高句丽王假意求和

大业十年(614)二月,隋炀帝又同百官商议想要开启第三次征伐高句丽的路程,百官纷纷相劝,认为想在国内飘摇不适合远征高句丽。但是隋炀帝哪里会那么轻易退缩,他想要的是支持和建议,当下便和朝臣发了一通火,国内再也没有反对之声了。当时随便国内得局势非常的紧急,农民起义如星星火一样大有燎原之势,而且国内遭遇灾害生产力大大的下降,人民饿死病死的不在少数,百姓怨声载道。

但是隋炀帝依然把攘外放在了万事之前,整合了军队便走开始了征伐之旅。征伐的路上也是连出意外,士兵的动力不足,逃兵不断,杀鸡儆猴已经不管用,陆路行军十分的缓慢,没有及时和海上的部队会合,隋炀帝命令海上部队继续展开攻势。在取得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胜利后,隋炀帝乘胜追击,向平壤进发。

高句丽在隋朝的接连攻击下已经不能应付有灭国的危险,高句丽国王发布投降书,隋炀帝满意退兵。隋朝第三次征讨高句丽获得了胜利,虽然短时间内有利于外部的安宁,但国内的动乱已经发展更甚。

(3)三征高句丽隋朝的得失

隋朝三征高句丽最后得到的不过只是高句丽的一封迫不得已的投降书,但是他失去了更多的东西。

经济创伤

战争最费的是钱,而封建国家的钱就是老百姓身上的肉和血,隋朝不顾百姓的血肉去多次征战,从根本上带来了国本的不稳。

军事受挫

连年征战伤了国家的根本,使国家的整体实力大受损伤。其实从隋炀帝第三次征天下兵欲图再攻高句丽之时,隋朝的兵力以及军事早已体现出“人困马乏”的隐患了。

后患无穷

三征高句丽损失了很多的战车兵马,是国库几年的收入,国家支出增多就必须提高赋税,增加老百姓身上的担子,百姓的反抗意识更加的浓厚,农民起义已经到了不可阻挡的局势,是封建社会的死循环。

杨广征高句丽,结果搞的华夏严重大乱,人口锐减到200万户,杨广搞的华夏严重分裂内战,而外敌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极盛程度,入侵中原,带来了更加严重的内忧外患,增大了灭亡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隋朝灭亡有很多的原因,但众多的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那就是统治者的决策。杨广的三征高句丽,虽然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但是他的付出远远的胜过了最后的一点儿收获。从三征高句丽就可以看出杨广身为统治者的劣根性,冲动不体恤百姓不从实际出发,这样的人当君主国家如何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