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作为近代著名的数学家,他的成功要比一般人更加艰难。
在一个六平米的小屋,摆着一张床一个桌子,环境简陋,陈景润却在这里创造了一个奇迹:攻克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陈景润生于1933年,家在福州,他的家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比一般农民家庭条件要好,却也不是富裕。
他的母亲生了12个孩子,不过只活下来六个,陈景润是第三个孩子,他的性格沉默,不喜欢说话。
活泼的孩子是最让家长喜欢的,所以他在家中,是让人忽视的那一个。
他的父亲在邮政局工作,后来工作原因,来到一个山区里,陈景润也跟着过来,他的小学就在山区里上的。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再娶,他也更加沉默了,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
抗战胜利之后,父亲带着他们回到了福州,他在三义中学读初中,又顺利考上了高中。
在众多课程中,陈景润最喜欢的数学,除了学校安排的课程之外,空闲之余,还会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书籍来看,例如《微积分学》、《高等代数理论》,如饥似渴地阅读学习,对数学的热爱,完全来自于兴趣。
陈景润肯努力,而且还有天赋。
有一次上课时,老师问了一道数学题,其他同学打草稿的时候,陈景润就已经有了结果。
不过在他高三的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支持他继续读下去,所以就辍学了。
但他没有放弃,在家自学了一学期,最后考上了厦门大学数学系。
陈景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一所重点中学做数学老师,讲课要长时间站立,对于身体不怎么好的陈景润来说实在有些艰难,一年就生了六次病,加上他口音重,这份工作他开始摇摆。
不过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在他犹豫要不要做下去的时候,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去北京开会,闲聊时知道了这件事,就邀请陈景润来厦门大学图书馆资料室工作,陈景润去了。
工作之余,他又学习研究其数论,在精心研读华罗庚一篇著作时,发现了问题,在他反复验算之后,发现确实是华罗庚的问题,于是他写了篇论文与一封信给华罗庚,指出这个问题。
数学家华罗庚并没有因为被人质疑而恼怒,反而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在1956年,他参加国内数学研讨会的时候,就推荐了陈景润,第二年,还把陈景润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陈景润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得到这样的机会,到了数学研究所,更加沉浸在数学的研究中。
他住在6平米的宿舍中,生活简单,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做题上。
有时候准备去食堂吃饭,因为脑中还在想着数学题,就不小心走到了宿舍,这种情况发生不止一两次,还有的时候,因为过于沉浸在问题中,走路走得经常撞到树。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研究,1966年他初步证明了世界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因为计算方法过于复杂,又用了6年的时间,找到了相对简单的方法。
天助自助者,陈景润热爱数学,他用自己的努力,在喜欢的职业上发光发热。
名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但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却是值得学习的。
曾国藩作为清朝名臣,从普通农家出来,最后站在离天子最近的地方,如何做到手握重权不被猜忌,又是如何运筹帷幄。
这本书由专家学者把控,包装设计简单大方,可放在床头,经常学习参考,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