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国军遭惨败,除50万兵力差距外,还因为这个关键人物!

48年辽沈战役共有47万国军士兵被击毙、俘虏,东野拔除了国军东北剿总,这一战也是我军首次成集团建制的歼灭敌军。其实在战前我军对这样的战果也是有预期的,在100万对50万的兵力优势下,取得全胜肯定是东野的目标。但48年国军之所以在东北败得那么惨,除了这50万的兵力差距外,还因为自身阵营里出了一个关键人物。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关键人物,就是卫立煌。卫是二级上将,辽沈战役时的国军东北剿总司令官。战后数十年来两岸都有卫立煌常年“通共”的说法,虽然没有任何明确的信息被战后公布,但是这一说法并非揣测,而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卫立煌在30年代便与我军交好,在延安来往密切。48年下半年卫在东北期间的军事部署,就是龟缩沈阳,“永不主动出击”,并且还多次对东北的中央系将领宣扬“第三次世界大战”理论,要大家相信主动作战必然寡不敌众,要等到美军参战直接解决问题。现在去回想这种理论,自然是可笑的,一个剿总司令,二级上将,若是发自真心的话,怎么会得出这种不靠谱的判断,还大肆向下属灌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想法之下,国军在东北的主力长期坚守不动,坐视东野在48年9月前一步步完成战役部署。到了后期南京方面勃然大怒,并直接飞往东北干预的情况下,原东北国军也只有9兵团一支主力部队出动,其他地区仍然遵照卫总司令指示,留守各地按兵不动。并且在9兵团出击期间,卫立煌不停地致电前线指挥官廖耀湘返回,并且还在沿线帮9兵团架桥过河。长春的守军想突围,结果又是卫立煌严令不准“自寻死路”,要求郑洞国、曾泽生等人继续撑住不要乱动。这些动作的结果就是:9兵团在辽西犹豫不决,10余万大军被东野主力围歼;长春没等到援军,甚至都没等到我军部队攻城,士兵就饿得支撑不住,自己起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卫立煌把50余万精锐部队带成这样,北方开了大口子,按理来讲是闯了大祸,肯定不能直接回南京,便取道北平准备前往香港,蒋却专门批示将其囚禁等待审讯,后期却在多方活动之下被释放。49年初北方已完全崩盘,李宗仁亲自出面,表示国军需聚拢人心,不便再杀内部将领。卫立煌一家得以趁乱逃到了香港。而在此之后卫立煌一刻也没停止返回新中国的努力,终于在6年后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