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国徽是以简明、富有寓意的图案,显示国家特征和国与国之间相互区别的一种徽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是由国旗、天安门、齿轮、谷穗为主要元素构成的一个圆形徽标,是新中国的鲜明标志,那么中国的国徽是怎么诞生的呢。

早在1949年7月15日就发布了《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对国徽设计提出的具体要求是:(甲)中国特色;(乙)政权特色;(丙)形式需庄严富丽。社会各界纷纷投稿,但在所征集的来稿中,有关国徽的最少:设计稿112件、图案900件。

但是此时征集的国徽,大部分都是部分是意见式的略图,都没有精细的图案,关于国徽,投稿者都误为国标,因此,所有投稿者都绘有与国旗一样之国标为国徽,真正符合国徽标准的还没有。

在1949年9月25日,各方代表参见的丰泽园座谈会。对于国徽与会者意见很不统一。毛主席听着大家发言,感到一时拿出国徽方案很困难,为慎重起见,考虑往后拖一拖。

于是决定马叙伦、沈雁冰领导的原第六小组成员组成国徽组和国徽审查小组,继续承担拟制任务。并邀请清华大学营建学系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等组成的设计小组和中央美术学院张仃、张光宇等组成的设计小组,负责国徽的设计工作。

国徽没能设计出来,在开国大典上悬挂,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不久,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决定邀请清华大学营建系的梁思成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张仃分别带领一个设计组开展国徽设计竞赛。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营建系主任梁思成担任清华大学设计组组长。他带领的国徽设计组主要是由清华大学营建系的林徽因、莫宗江、李宗津、朱畅中、罗哲文等一批建筑学家和教师组成。

著名美术家张仃,开国大典前曾调到中南海总务处任艺术顾问,和梁思成一起负责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会场、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城楼等场地的美术设计工作。当时全国政协会议的会徽就是他设计的。开国大典后,张仃到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任系主任和教授。他带领的国徽设计组主要由张光宇、周令钊等几位美术家和美术教师组成。

张仃带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的国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设计含义

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像一个太阳一样,在东方升起。 这一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与文化的伟大古国,在共产主义的光芒照射之下,获得了解放。 这一历史性的变革,为我们伟大祖国创设了富强康乐的先决条件;而且也给予东方所有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迫害的国家人民增强了信心,指明了方向。中国的解放,是全世界(特别是东方)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光明和希望。

纹样含义详解

(一)齿轮,嘉禾的结合,代表工农联盟。

(1)齿轮露出部分在上方,表现工人阶级居于领导地位。露出五个齿,代表“红五月”(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都发生在五月,所以说红色的五月)。青色,表示钢铁。

(2)以稻麦代表农。稻麦是我国人民主要食粮,(北方人多食麦,南方人多食稻。)根据地球的方向——上北下南,将麦穗置于上方,稻穗置于下方。

(3)嘉禾之下部,以红带束起,象征着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并象征着国家富强,康乐。红带上以庄严正楷的宋字,写出国家名称。

(二)衬景及五角红星,代表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及共产主义的光芒普照全球。

(1)五角金星放置在最中心地位,整个图案看起来,是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

(2)地球的光芒,象征东方的黎明。光芒共三十一道,代表我国三十一个行政省和自治区。(省和自治区如有增加,光芒亦随之增加)。

(三)地球上面将我国版图显露出来,表现了我国特征——地域辽阔广大。

(1)我国版图的位置,和经纬线的关系,指明了我国的地理环境。

(2)我国版图用红色,代表解放了的新中国。

(3)除我国外,在地图显露部分,尚看得出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缅甸、泰国、越南……等国。烘托出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东方所起的伟大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思成、林徽因带领清华大学设计的国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拟制国徽图案说明

拟制国徽图案以一个璧(或瑗)为主体:以国名、五星、齿轮、嘉禾为主要题材;以红绶穿瑗的结衬托而成图案的整体。也可以说,上部的璧及璧上的文字,中心的金星齿轮,组织略成汉镜的样式,旁用嘉禾环抱,下面以红色组绶穿瑗为结束。颜色用金、玉、红三色。

璧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礼》:“以苍璧礼天”。《说文》:“瑗,大孔璧也。”这个璧是大孔的,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个瑗。《荀子·大略篇》说:“召人以瑗”,瑗召全国人民,象征统一。璧或瑗都是玉制的,玉性温和,象征和平。璧上浅雕卷草花纹为地,是采用唐代卷草的样式。

唐代卷草的样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名字体用汉八分书,金色。

大小五颗金星是采用国旗上的五星,金色齿轮代表工,金色嘉禾代表农。这三种文化都是中国传统艺术里所未有的。不过汉镜中有U形的弧纹,与齿纹略似,所以作为齿轮,用在相同的地位上。汉镜中心常有四瓣的钮,本图案则作成五角的大星;汉镜上常用小粒的“乳”,小五角星也是“乳”的变形。

汉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部作成镜形,以象征光明。嘉禾抱着璧的两侧,缀以红绶。红色象征革命。红绶穿过小瑗的孔成一个结,象征革命人民的大团结。红绶和绶结所采用的褶皱样式是南北朝造象上所常见的风格,不是西洋系统的缎带结之类。在图案里尽量地采用了中国数千年艺术的传统,以表现我们的民族文化;同时努力将象征新民主主义中国政权的新主题配合,求其由古代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图案;颜色仅用金、玉、红三色;目的在求其形成一个庄严重典雅而不浮夸不艳俗的图案,以表示中国新旧文化之继续与调和。

1950年6月10日,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这几个方案进行了讨论,决定采用天安门城楼图案。

6月11日,国徽小组会议讨论了前一天政协对国徽采用天安门图案的决定,梁思成在会上表达了反对意见,

但有意见认为天安门代表五四运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故会议原则上通过天安门图案。当日晚上,周总理邀约梁思成,并做了说服工作,让梁于清华大学组织教师,要求国徽图案中必须有天安门。

中央美术学院的方案中,天安门是透视图,红墙绿瓦,大圆柱,前面是金水桥、鲜花,上面是蓝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华大学的方案是把天安门画成正立面图,五星红旗作为天空背景,在图案的色彩上决定采用红色和金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5日晚,全委会第二次会议国徽组第一次会议上,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提交了设计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央美院提交的《国徽应征图案设计含义》对其说明如下:

一、红色齿轮、金色嘉禾、象征工农联盟。齿轮上方,置五角金星,象征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齿轮嘉禾下方结以红带,像征全国人民大团结,国家富强康乐。

三、天安门——富有革命历史意义的代表性建筑物,是我五千年文化,伟大、坚强、英雄祖国的象征。

会议最终选定了清华大学方案,并建议将梁思成设计的国徽第一式与第三式合并,用第一式的外圈,用第三式的内容。会后,清华大学设计组用了两天时间把两个方案合并成一个新方案,送交国徽组审查。

1950年6月17日,梁思成、林徽因带领的清华大学营建学系国徽设计小组提交了第三轮设计方案,将金色五星、天安门作为主体图案,选择红、黄两色为国徽的基本色彩。同时提交了最后一份国徽设计说明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说明书》中写道:

图案内以国旗上的金色五星和天安门为主要内容。五星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天安门象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与在此宣告诞生的新中国。以革命的红色作为天空,象征无数先烈的流血牺牲。底下正中为一个完整的齿轮,两旁饰以稻麦,象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以通过齿轮中心的大红丝结象征全国人民空前巩固团结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周围。就这样,以五种简单实物的形象,借红色丝结的联系,组成一个新中国的国徽。

1950年6月20日,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毛主席宣布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1950年6月20日,第一届全国政协国徽审议会议对两设计组提供的候选方案进行审议,多数代表赞同清华大学小组的设计,并决定以该方案为基础制成国徽。清华大学设计组后将此方案放大,提交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审议。

1950年6月23日,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同意国徽审查组报送的清华大学设计组国徽方案。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设计图案的说明》。通过的国徽图案具有以下特点:(1)形式和色彩庄严而富丽。(2)以国旗和天安门为主要内容,国旗既可以表示革命和工人阶级领导的政权的意义,也可以省写国名。天安门则象征“五四运动”以来人民的政治斗争和在此宣告诞生的新中国,具有“中国特征”。(3)以齿轮和谷穗象征工农,齿轮谷穗并用,也寓地广物博之意,以绶带紧结齿轮和谷穗象征工农联盟。

我国第一枚国徽模型是一枚石膏国徽模型,出于清华大学营建系高庄之手。高庄曾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工作,他在工艺美术方面造诣很深,木刻和素描很有功力,深得美术大师徐悲鸿的赞赏。在国徽模型的制作过程中,高庄反复构思,精心比较,在保持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了艺术家的聪明才智。如:他把谷穗改成分行并列向上,并赋予刚柔相济的不同性格,象征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共存,象征中华民族的蒸蒸日上;红绶带改成有规律的穿插,与天安门城墙相呼应,给人以坚强、安定的印象。经高庄的修改,国徽模型的整体和局部更加和谐统一,体现了更崇高的民族气魄和时代精神。经过一个多月的探索、试做、反复修改,高庄终于将模型塑造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0年8月18日,在国徽审查组召开的专家讨论会上,一致通过了国徽石膏模型。

1950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1周年庆典的前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枚木质国徽被悬挂到了天安门城楼上,这是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第一枚国徽。从这年的国庆节开始,天安门城楼上高高地悬挂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面对庄严的国徽,每个中华儿女的心头都会涌起一种圣洁的感情,无不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第一枚国徽为什么用木质的呢?这是因为,国徽的石膏模型获得批准时已是1950年8月中下旬,离国庆1周年的日子仅剩下1个多月的时间,在当时的技术设备条件下,要赶制一枚金属国徽,从模具制作到材料合成,工序繁多,工艺复杂,需要一定的周期,时间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只好赶制了一枚木质的国徽。

木制国徽做好后,如何挂到天安门城楼重檐之间,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事情。中央美术学院的张仃教授接下了这个艰巨任务。他带领工艺美术社的同志们在天安门前搭起脚手架,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1950年国庆节的前一天,把新中国第一枚国徽挂到了天安门城楼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半年之后,沈阳第一机床厂铸造的第一枚直径为1000毫米的铜铝合金的国徽,在195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历经一年零三个月的设计和讨论终于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