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方的经销商,

每天都打电话来问:我的茶有没有压好了?

老杨每次都只能解释说:您的茶量太大,只能机器压饼,今年茶厂压饼很慢!

经销商大哥还想挣扎一下:能不能催一下?现在10月中旬了,我要赶双十一活动,回笼一些资金。

老杨赶紧认怂:我只能请茶厂看在合作多年的份上,先压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苦苦支撑的茶厂

今年秋茶,茶山压饼的速度慢了很多。

这是茶山原料大积压后,层层传导的结果。

精制厂原本的生存模式是:春茶季,外地茶商到茶山收茶——客户定制或茶商自己的品牌需要压饼——交给本地茶厂来做。

压饼价格,每公斤小几十块,主打一个以量取胜。有的茶商,一年3吨茶叶,压饼费都将近10万。

一个镇上,精制厂有限,外地茶商多,压饼数量也多。30块一公斤,乘以海量,也是不菲的收入,精制厂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活下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今年的问题是:

春茶行情不好,茶商收茶少,春茶季还没结束,茶就压完交货了。

茶叶积压在茶农手里,茶农不喜欢压饼,有的茶农自己做个小品牌,也没钱压太多饼。

茶厂接不到订单,员工每个月要开工资。支撑半年,茶厂就撑不住了,人员裁掉很多。原来5队人搞生产,只留下1队人搞生茶,压饼就变得很慢。

不是不想快,而是现实如此,想快也快不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料价格继续跌

当前的原料市场,已经不是价格的问题了。

而是,就算原料价格跌了,但茶叶大积压的现状,还是没有改变。

持续做山头茶的茶商,如今这价格,的确让他们心动。

然而,这类茶商平时就陷入以债养茶的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纵然心动,无奈没钱收茶。

少数手里有钱的茶商,被折腾了两三年,明白了收茶容易卖茶难,相比手中有茶,手里有现金流更重要,有钱也不敢扫货,只敢适当收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茶商收茶,还变得挑剔了。

如今的原料市场,拼的完全是性价比:品质好价格贵的茶卖不动,品质差价格便宜的茶无人问津,品质非常好,价格非常便宜的茶,仍然好卖。

少数好茶卖不上高价,大多数原料持续大积压,茶农心有不甘。

然而,形势不比当年了。当年市场需求旺盛,山上抢茶,茶商求着茶农。茶农也会做生意,各种古树配额制,把茶商拿捏得毫无脾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原料积压在茶农手里,市场的主动权完全到了茶商这边。茶农本想着把古树、中小树秋茶一起打包给茶商,然而,茶商根本不买账。

茶商选茶,品质好但价格高的,不收。品质不好的,再便宜也不要。只要品质好的,但价格还压得非常低,还一副不卖就拉倒的架势。

茶农没办法,只要量大,给现钱,价格好商量。

毕竟,茶商还撑得住,但茶农欠债太多,只能卖茶养家糊口,已经撑不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家欢乐几家愁

终端茶叶市场,仍然有品饮市场支撑。

只要严格把握好品质,卖价也便宜些,茶叶依然有市场。

大多数茶客不喜欢存茶,但是,平时还会陆陆续续买点茶喝。

如今,高品质低价格的茶叶,正在成为现实:茶农茶商都不好过,为了卖茶,价格能低则低。

原料价格降了,茶商卖价也降一些。对茶客来说,这反而是好事。

前些年喝不起的茶,终于便宜买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是,前几年存茶的茶客,已经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自己精心选存的茶叶,才过一年,价格就跌了一半。

当即在心里发誓:茶肯定是要喝的,但以后,无论茶商怎么吹,都不存茶了。

真巧,茶商也是这么想的:4000块真金白银收的茶叶,原料价跌到2000了,啥也没做,资产蒸发一半。以后,再也不存茶了,只做定制生意。

最终,还是掌握原材料的茶农,扛下了库存的所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