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具体信息来源已赘述在文章结尾。

面对国际访问,很难再次复刻美苏之间的纠葛情况,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赫鲁晓夫选择访美的时候,美方多个州区贴出告示,直接开始抨击苏方的形象,甚至上报联邦拒不接待,这是非常少见的。

要知道,对于外交领域的事务,大多数国家都维持基本的体面,而能够让美方民众放弃这一点转而攻击来访者,苏方也算是首例了,而我们也能够看到,白宫对此非常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国内民众对于自己的竞争对手苏方普遍存在极大的抵制心态,美方政要商讨后还是决定不让赫鲁晓夫进行参观活动,避免出现暗杀等政治问题,但还是邀请了玛丽莲梦露到场。

说到这一点,其中内幕值得推敲,作为好莱坞的大明星,和政治明显搭不上边,更遑论来到美苏会谈的谈判桌上,可以说,梦露的到来导致谈判桌的情况极其复杂。

数百名政客连带数十名明星,再加上苏方的代表团,就此开始了博弈,让人惊讶的是,梦露是赫鲁晓夫主动希望美方邀请到场的,但他在会议后根本连提都没提过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的“粉丝”头衔更像是无中生有,甚至就连美方政客在当时盛赞她是美国代表人物的说辞也很少出现,这不由得让人感到一些疑惑,但究其根本,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政治潜台词。

赫鲁晓夫在决定访美之后,他也知道美方的民意是什么方向,毕竟作为两个超级大国的一极,自身在竞争当中陷入劣势,对美方更加关注属于正常情况,但重要的是如何改变美方印象。

实际上,不仅是美方这边对苏方充满意见,苏方内部也是一样,听闻赫鲁晓夫要服软的消息,苏方民众同样心怀不满,认为这么做会降低苏方的威望,这就让美苏关系陷入困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美方民众的想法是苏方在正面竞争中显露颓势,最佳的办法就是乘胜追击,而不是选择让步,当然,美方政要团队当中也有持不同意见的人,不然赫鲁晓夫不会前往美方。

站在白宫执政党的视角来说,维系和苏方竞争的优势也不容易,自身的资源储备和资金流向都被限制,所以当赫鲁晓夫传递双方一起统治各个地区的信号时,美方是比较心动的。

第二,因为意识形态的差距,苏方内部普遍对美西方的文化没什么认同,国内有明显的反美情绪,赫鲁晓夫不可能仅凭一己之见推动外交进程,不得不先解决内部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在这场双方都存在犹疑的会谈中,才会出现这么多的政治借代渠道,赫鲁晓夫在刚开始到访美方的阶段,处于一种极其强硬的姿态,他指出美方的自由就是外访安全无法保障。

所谓的追求变成了无力维持稳定的助推器,这番话可谓是非常不客气,同样也让会客厅的氛围瞬间冷了下来,但好莱坞明星的在场明显起到了作用,作为娱乐人物,自然有相应的影响。

因为非政治人物的参会,说明情况具备余地,不论如何,赫鲁晓夫都能从表达对美方无视合作要求的不满中立刻转变为对美方好莱坞影视行业的喜爱,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毕竟美方在当时最为自豪的点就是文化认同,在全世界高呼自由,现在赫鲁晓夫作为最大竞争对手国领袖同样认同美方自由主义,带来的成就感那是无法比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就造成了奇怪的景象,梦露作为女主角,在场的政客却根本没有关注她,当地的报纸做出的报道,全都是在描绘这场背后的政治博弈,反观梦露,却成为了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因为在联邦调查局介入调查情报泄露的第二个月,梦露就被发现在家中丧生,这一结果属实令人感到些许遗憾,她的盛装出席,仅仅只是美方政客眼中带来一点优势的筹码。

甚至就连发出邀请的赫鲁晓夫,全程也在借助梦露的影响试探美方想法,对于这场政治博弈,称得上一句刀光剑影,不过,就这次访问来说,赫鲁晓夫可能占据了一些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梦露的参会让美方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想法,他们开始认为自己的优势迫使苏方对美方文化有了认同,这是打算过来服软,而实际我们也知道是随后的古巴危机。

所以,赫鲁晓夫这次的试探总的来说比较成功,只是说在处理内部问题上产生了诸多争议,且他在访美之后对中方态度再次降低,导致外交领域的成绩越发低迷,最后产生悲剧。

参考文献:

赫鲁晓夫访美时曾要求与梦露共进晚餐丨中新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