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苏台德”地区是指捷克摩拉维亚北部边境的苏台德山脉所处的地带,因为这个地区是捷克境内日耳曼人的主要聚居区,因此“苏台德地区”是泛指捷克境内所有日耳曼人的聚居区,该区域包括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大半的边境地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几百年当中,苏台德地区一直归属于奥地利以及后来的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奥地利著名的拉德斯基元帅和施瓦岑贝格亲王卡尔·菲利普(莱比锡会战中打败拿破仑的联军总司令)都来自这个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被肢解,苏台德地区随同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被划归了新国家捷克斯洛伐克。这样便使得300多万讲德语的日耳曼人由原先的奥匈帝国的主体民族变成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少数民族。1918年11月,捷克军队占领了以德意志族人为多数的地区,不顾当地居民的反对,在圣日耳曼条约中,苏台德地区被划分给捷克斯洛伐克。按照1921年的统计数字,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裔人口有312万,占人口总数的23%,是捷克人跟斯洛伐克人之后的第三大民族。

自古以来,捷克人跟境内的日耳曼人之间便有冲突,加上长期被奥匈帝国所压迫,捷克斯洛伐克建国后,国内充满了对苏台德地区日耳曼的敌视跟仇恨,土地被掠夺,求学、工作被歧视,救济品得不到公平的分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裔跟捷克人之间的恩怨,在文学中也可窥见一斑。捷克著名作家赫拉巴尔,写过一本小说《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曾被拍成同名电影。小说背景恰好覆盖了二战前后的几十年。主人公是个小个子,娶了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女孩。初次见面的时候,小个子说:“捷克人对那些可怜的日耳曼族大学生的欺辱实在太可怕了,我在民族大街亲眼看见捷克人脱下日耳曼族大学生的白袜子,还撕破了两名日耳曼学生的褐色衬衫。”女孩说:“我们的领袖不会听之任之。”当然,她的领袖不是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而是希特勒。

曾任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的爱德华-贝奈斯说,解决民族矛盾的妥善办法,就是逐步迁走所有的德裔人口。在《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中小个子任职的巴黎饭店,侍者们总是让德裔客人难堪。不仅如此,整个社会都在抢占日耳曼人的土地,工作、救济、分配上也有诸多不平等,这的确令捷克的德裔感到痛苦无望。

不能说是捷克自己把苏台德推向“第三帝国”的怀抱,但是捷克人盲目的民族主义确实给希特勒在“回归帝国”的口号下制造的“苏台德危机”提供了机会和口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