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风和日丽的午后,阳光洒在了繁华的许昌城内,街道上人来人往,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然而,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却发生了一件让整个城市沸腾的事情——曹操最宠爱的儿子,年仅七岁的曹冲,要在众人面前称出一头大象的重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冲称象,这个被后人传颂的故事,不仅仅是对一个孩童聪明才智的赞美,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和权力游戏的深刻映射。

曹冲称象的故事,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在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如何称出一头大象的重量,无疑是一个难题。曹操向众人问计,幕僚随从们都说没有什么好办法。这时曹操身边的小儿子曹冲却说:“父亲,我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然后曹冲利用了浮力原理,通过等量代换的方法,成功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这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故事。 然而,这个故事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社会和政治因素。

一个7岁的小孩能够做到这件事,确实非常聪明。但是,那些幕僚随从们真的没办法吗?对于等量代换的方法,早在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孙宝的京兆尹在一起司法诉讼案件中就采用过。当时,长安城内有一个卖饼的,卖饼时被一个人给撞了,饼碎了一地。卖饼的说我这是300个饼,可是撞饼的人却认为也就有50个,只能按50个环饼来赔钱。双方就告到了孙宝这。孙宝安排人把散碎的饼收在一起称量一下,然后又称量了其中一个完整的饼,就知道了到底碎了多少个饼。卖饼的当场就认了讹诈的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那些曹操身边的幕僚随从们,他们或许早已知晓称象的方法,却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沉默。因为官场生存哲学已经刻在他们骨子里。在上司面前,他们要比上司稍微慢半拍,尽可能的让曹操展现聪明,如果曹操拿不出办法,他们就会提各种建议,如果曹操拿出了办法,他们就会阿谀奉承曹操的英明伟大。抢上司的风头可是有风险的,杨修不就是恃才傲物,屡次抢曹操的风头被杀了。

在官场生存哲学中,曹操不说话,那退而求其次,等曹操的儿子说话。如果曹家人不说话,曹操周围的人也是分大官小官的,小官要等着大官先说话,小吏要等着小官先说话,随从要等着小吏先说话,一层一层的传递着尊卑秩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面唯一没有等级观念的,或许也就是7岁的小曹冲了。所以,称象的好办法,让曹冲说出来,或许也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也没准,当时曹冲身边的大人,或者曹冲的母亲,或者保姆侍从,已经悄悄的告诉了曹冲办法,然后鼓励曹冲自己说出来。

当我们细思曹冲称象的故事,不仅仅是对一个儿童聪明才智的赞美,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中的权力结构和成年人的生存哲学的深刻反映。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智慧与权力的微妙博弈,看到了纯真与世故的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