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t

引言

特供商店,光听这个名字就觉得挺有意思,是不是?别急,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曾经轰动一时的“苏联特供商店”。

你想象一下,苏联人民苦哈哈地排队买面包和牛奶,结果上层的苏共高官却能进一家没有招牌的神秘商店,鱼子酱、法国白兰地、意大利领带,随便挑,随便买,价格呢,还比市价低了十倍。这场面,不禁让人好奇:苏联不是号称平等社会吗?

这个所谓的“特供商店”又是怎么个来头?接下来,就带你一起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初的善意构想

要说特供商店的历史,还得追溯到列宁时代。当时,苏维埃政权刚成立,内外矛盾不断,粮食匮乏,人民生活艰难。就在1918年,苏联内部粮食危机严重,连苏维埃政府官员都吃不饱饭。

有一次,粮食人民委员瞿鲁巴甚至在人民委员会会议上直接晕倒了!原因不是别的,竟然是饿昏了。

列宁当时一看,心里急了,这事不能再拖了。为了让这些为国家操劳的官员们能吃饱,列宁立马提议设立了“疗养食堂”,专门为苏联的高层官员提供饭菜。这不是想搞特殊待遇,而是出于实际需求,毕竟“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谁能想到,这个出发点非常朴实、纯粹的“疗养食堂”,后来却慢慢变了味,逐步演变成了特供商店,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官员购物天堂。

从饭菜到奢侈品

列宁去世后,苏联的特供制度开始逐渐膨胀。最开始的“疗养食堂”只是为了保证政府官员能吃饱,毕竟大家都知道,当官的也得有个好身体才能工作。

可是,等到了斯大林时代,事情就逐渐脱离轨道了。“疗养食堂”开始升级为特供商店,供应的商品也从基本的粮食变成了各种奢侈品,越来越多,越来越豪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供商店一开始设在莫斯科,然后慢慢扩展,短短几年间,仅莫斯科就有上百家这样的商店。这些商店没有任何标志,也没有招牌,普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只有那些手里攥着特供证的高级官员,才能畅通无阻地走进商店大门,享受一场奢华的购物盛宴。

进去买的是什么呢?皮草大衣、黄金珠宝、进口香烟、瑞士巧克力,简直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而且,价格之低让人咋舌。

普通市场上稀缺的商品,在特供商店里都随便挑,还便宜得离谱——市价的十分之一。你说这谁能不动心?可惜,普通百姓连踏进商店门槛的机会都没有,这地方可是苏共高官的专属领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别以为特供商店只是简单卖点进口货,这里简直就是高官们的购物天堂。你进到商店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琳琅满目的商品架,金光闪闪的珠宝首饰,手工精细的意大利领带,甚至还有从法国进口的白兰地和苏格兰的威士忌。

在普通百姓为了一块面包排队的时候,特供商店的高官们却在挑选鱼子酱、鲑鱼罐头,或者给自家孩子买几块瑞士进口的奶糖。

别以为这些商店只有高层官员光顾,特供商店的顾客名单可不仅限于政府高官。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共的特权阶层越来越大,商店的顾客也从政治局委员扩展到各种各样的特权人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方将领、外交人员、国有企业高管,甚至一些文化名人,手里只要有特供证,就能享受这份奢华。

让人更无语的是,特供商店不仅是高官的专属购物天堂,它还分级别。在莫斯科的特供商店里,商品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三个档次。

特级商店设在地下,里面的商品自然也是顶级的,只有少数位高权重的官员才有资格进入。而一级和二级商店则相对低调,设在地上,级别稍微低一点的特权阶层也能来买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个世界的对比

此时,苏联社会的现实是非常讽刺的。普通百姓为了几斤面粉、几块肥皂,得挤破头去排队,排上几个小时也不一定能买到东西。而就在不远处,那些没有招牌的特供商店里,苏联的上层人士却能以极低的价格买到平民百姓梦寐以求的稀有商品。

想象一下,一个平民老百姓辛辛苦苦工作一天,拿着配给券去粮店买几斤面粉,结果排了几个小时,轮到他时店里已经没货了,回家只能喝稀饭。与此同时,一个苏共高官悠闲地走进特供商店,挑选着各种进口美食和奢侈品,价格便宜得仿佛这些商品根本不值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物质世界的巨大反差,成为了普通百姓心中的痛。特供制度的存在,让原本信奉平等的社会主义变得充满了讽刺。苏联政府口口声声说要建设平等的社会,却让自己的高官享受着普通人根本无法企及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制度让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供制度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庞大。特供商店不仅供应奢侈品和日常用品,还扩展到了医疗保健、住房等各个方面。高官们不仅能在特供商店买到进口商品,还能享受免费的医疗、专属的疗养院,甚至有专门的特供医院。

而这些服务的享受者,也不再仅限于政府高官。特权制度逐渐扩展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权阶层。这些特权阶层不仅在物质上远远优于普通百姓,还在精神上形成了一种优越感。他们认为,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特供是他们应得的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通百姓对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苏联社会的特权阶层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渐渐地,这种社会分裂为苏联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苏联解体的缩影

特供商店的存在和不断扩展,最终成为了苏联社会不平等的象征。虽然苏联的解体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但特供制度的存在无疑加剧了社会的不满和矛盾。特供商店并不是苏联解体的唯一原因,但它是苏联社会不公的缩影。

特供商店所展现的,是一个虚伪的平等社会。政府一方面宣称要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却让特权阶层享受着远超普通人的物质生活。这种制度的不公,最终让苏联人民对政府失去了信任。当特供商店里的特权阶层们悠闲地品尝着进口美食时,苏联社会的裂痕已经逐渐扩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苏联特供商店,这个曾经高官和富人的购物天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个阶层分化的象征。在那个号称平等的社会里,特供制度无疑是对平等的最大讽刺。

它让特权阶层和普通百姓的生活完全脱节,成为了社会不公的代表。特供商店里的奢华生活与苏联街头排队买面包的普通百姓形成了鲜明对比。它不仅仅是苏联高层奢靡生活的缩影,更成为了社会矛盾激化的催化剂。

参考资料:

庄宇|时间,前进!——读《苏联的外宾商店》 澎湃新闻 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