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中国画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图景,在起承转合中承载了宏阔多元的命题和错综复杂的矛盾。从艺术本体视角看,在自主系统与其他媒介的互动后,20世纪所特有的体现在艺术观念层面的剧烈震荡在21世纪已经转换为相对春风化雨般的多元化格局。在经历了风格与形态的多样化之后,此刻,传统文脉的赓续和艺术创新的深化是中国画界在21世纪逐渐清晰的新课题。在这个局面中,历史情境转换为时代现场,艺术家们获得了新的机遇和舞台,他们得以从20世纪的历史争鸣中走出,走到当下21世纪充满活力的“新语境”中去。在这个语境中,画家们如何开启一个属于自己也符合时代的创作系列,如何画好一张画,这是一个更为生动和具体的探索现场。这个语境的变化也同样是在今天理解任建国水墨状态的前提。
中国画坛的老朋友任建国第二阶段的中国画探索,是在21世纪这个新的语境中开启的(大概从2014年开始),以“新写意”为风格特征;而他第一阶段的中国画创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那个年代作为时代表征的“工笔重彩”为语言方式。这两个阶段前后跨越近50年的历程,其学术内涵浓缩在他的“再寻桃花源”系列巡展中。作为一个“动态式”和“行动式”的系列性个人巡展,该计划已经在国内完成了两次,分别是2023年底举办于中国美术馆的北京站和2024年春季刚在宁波美术馆落下帷幕的宁波站。这两次展览在画坛引起关注,也勾勒出了任建国艺术个案的基本轮廓。在观展后不难发现,任建国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画传统中的“畅神”精神,并将其融入现代范式。
南北两站展览概况
“再寻桃花源”系列巡展的第一回,任建国选在了他1980年代参加展览史上著名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以及“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的素有中国美术界最高殿堂之称的中国美术馆,那里收藏了他1980年代创作的《我们开的饭店》和《种苞谷的老人》两组7件作品(这次个展后又收藏了一件“新写意风格”的新作《凉山城西南》,目前国家馆典藏任建国作品总数为8件)。作为“记忆重启”的第一站,“再寻桃花源”系列巡展的第一回于2023年12月8日至12月19日在中国美术馆一层3、7号厅展出,展出77件作品。这77件展品浓缩了任建国近半个世纪、前后两个阶段的中国画创作。
2024年3月29日至4月21日,“再寻桃花源”系列展的第二站,选择了以“乡情篇”的方式于江南地区的宁波美术馆1号展厅完成,展出127件作品。自此,任建国在21世纪所开启的“再寻桃花源”展览计划已经从“记忆重启”到“乡情篇”完成了国内展览的“前两回”,初步勾勒出这位“50后”艺术家的艺术面貌。据悉任建国国内巡展的第三回已经确定为2025年春季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举办。在上海站启幕前,有必要对任建国“再寻桃花源”北京站和宁波站两次巡展所呈现的艺术状况做一次缕析,将任建国这个艺术家个案的“个体语境”,结合21世纪艺术进程的最新状况,就中国画和水墨圈的当下情况,展开一次学术观察和艺术评价。
今天的艺术评论不仅以艺术作品为观察点,随着艺术世界的结构性不断变化,展览已经成为讨论和研究一个“艺术家个案”信息量更大和更鲜活的载体。展览评论的特点在于依托于展览这个更大信息的艺术事件,在其开幕和结束的一个有效动态期中,适时形成一种观看和总结,提出一些值得当下画坛关注的学术问题,并从艺术个案或艺术现象的“最新动向”中提炼当下状况的构成因子。近期活跃于画坛的任建国,为我们提供了一次讨论中国画在21世纪最新状态的契机。
桃花源:任建国的“五组概念”与创作体系
任建国的中国画世界生机盎然,描绘出一派“丰饶养生”之地,其中有人物、有爱犬、有鸡有鸭、有茶有耕、有山川之高远、有屋舍之俨然……。美术理论家牛克诚说这是任建国的“精神家园”,美术评论家于洋说这是他的“桃源梦境”。在这个山川、园趣与家情融于一体的水墨世界中,寄托着画家任建国以其特有的笔墨方式关照世界、回归林泉的“士者”情怀。近年来,任建国常往返于黄山、阳朔、川西、承德、拉萨、张家界等中国名山大川与田野山庄。每到一处,他便以古人“搜尽奇峰”的精神目识心记,感悟自然造化之神韵,在望四时晨昏之变中释放“我心”之本源,从中获得欣喜与满足。这使得任建国作品的画面中隐含着强烈的现实情感,其中有脱去尘累的“禅宗意趣”,也有翻滚狂奔的“憾人气势”。他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又是一位在当代画坛画派林立中敢于卓然不凡、剑胆琴心的独行侠客。他在承续传统中开创出独此一家的“任氏笔墨”。他亦浸染古物从中感知“古意”,让画面古风悠然,实现“古意今趣”。他在书生意气与剑拔之气中获得“道”的平衡,这让他笔下的桃花源在“意趣”与“狂洒”的综合中分解着“世外”与“世中”的境象。这一切让任建国的桃花源获得了“映心载道”的充实,也构成了一个成熟的创作体系。
北京站和宁波站两次巡展,初步展示了这个体系,通过“再寻桃花源”的主题,讲述了“五组概念”,这“五组概念”让画坛南北为之一震。近十年,任建国创造了一个独立的水墨创作体系,在这个复杂多样的题材语境中,可以分述为五类彼此交织关联又各自成章的类别。“记忆重启”是一个人物画与风俗画的世界,在这其中贯穿了一位“50后”画家艺术生涯“第一阶段”的可称之为“20世纪的任建国”和“第二阶段”作为“21世纪的任建国”两段水墨状态。从1970年代开始、活跃于1980年代的工笔重彩风俗画《我们开的饭店》《种苞谷的老人》《燕京四景》《满月》《男人也会烧饭》到2014年转向“新写意”的《二月春》《暖风正午》《冬去春又来之一》《十二兄弟》《十二姐妹》《西昌城南》等佳作,直到2023年的《冬去春又来之二》,这是一条艺术家内在创作线索的踪迹,也是两个阶段的任建国合体为一个“整体的任建国”的画家肖像。同时也预示着,自“记忆重启”开始,他将一发而不可收,建构一个画坛江湖上的“百变的任建国”形象。“乘物游心”是任建国从画史出发,研思中国画“分科史”将“人物”与“山水”分科问题,进而回归到艺术创作原点而进行的一次“合体实验”,创造出一种独有的“人物山水”的融合性题材。此类作品十分有趣,将古人“点景人物”化作“叙事人物”,将古代山水格体与现代风景结构相打通,任主体人群“游心其中”,探索山水画与风俗画的精髓实现内在融合之法。“云海听风”与“桃花依旧”是画家从“20世纪专攻人物画的任建国”转向“21世纪寄情山水画的任建国”过程中带来的最新系列。这是两种类型的“任氏山水画”,前者是远距离镜头下表现“桃花源”山川险峻、与世隔绝的“气势类型”,劲风、烟云、树丛、舟帆演绎了强劲“动态化”的山水;后者是将镜头拉近,展现“桃花源内”山居生活和人间烟火由一连串菜地、鱼塘、禽场等“家园符号”所串起来的“家园式山水”,流露出画家本人对于劳作的热爱。“自有我在”是任建国所创作的“抽象化”和“表现性”的作品,像是桃源中的人在一天劳作后开怀畅饮的“士者风采”与“醉后游心”之意。
从已经完成的两次巡展可见,任建国的创作体系已经完成了其基本框架的搭建,从记忆重启到乘物游心,从云海听风到桃花依旧,再到自有我在,这“五组概念”在艺术世界里构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的有机体。必须指出,并不是每一个当代画家都有能力提供由“五组概念”构成的个人创作系统,这体现了任建国非同寻常的艺术创造能力。纵观两次“再寻桃花源”巡展所展示出的五种类型,在变中不变的是画家独特的笔墨心法,这个已被画坛称之为“任氏笔墨”的基本状态是可贵的“放松”和心情的舒展,但在松弛中却又能做到“狂勇求趣”。在任建国的笔墨中,融汇着向上升华的力量。这不是古代文人所乐道的“秀逸”美学,而是当代的“50后”所特有的“雄强浑朴”和浪漫主义,其中蕴含着“腾达”的精神品格。
新写意:让写意传统永放光芒
桃花源与任建国这两个词汇紧密联系在一起缘于水墨。他笔下桃源世界抵达人情所愿而不得见之天趣,宛如一次在21世纪重启中国画的“畅神”之旅。任建国的桃花源是水墨的,也是写意的,他懂得“心穷万物之源”与“目尽山川之势”的画学之道,并在庄子哲学的齐物等观中寻找当代写意精神的“大自在”之法。他探寻到边界时并不恐于此,而是继续向前,变“古代写意”中常有的拘谨狭窄为现代画家的“洒意畅达”,实现了气质与内涵的变更。他维护着格体也吸收着合理成分,在“大写意”的框架内游心翰墨,遵循着一部分,超越着一部分,将人物视为一种心灵的映照,将山水视为一种精神的写生。他在外部世界的本源与内心景观的“跳脱”之间行笔积墨,载道寄情,以“禅”的精神解构人为设定的边界,在21世纪寻找中国画“畅格”的可能性。
在唐代诗文的世界中,“写意”遵从其本义,意为表露与倾吐诗人内心情感与真实心意,也指借助某种媒介抒发人的即刻感悟与情怀。任建国的“新写意”遵从这个本义,借景传情,添加入更为高阶的音符,以表达独特而不可复制的人生历程与内心强烈的乡土浓情。因此他的“新写意”需要一种“狂奔”的节奏,他用一种“抽象化的写意”使画面翻滚,再用一种“表现性的写意”为杠杆,唤起精神的升腾。“再寻桃花源”的展览充分展现了任建国将抽象纳入写意的顺畅,让表现融于写意的舒展。从顺畅到舒展,这是一种在现代范式中超越格体又遵循格体的成功示范。在21世纪,中国画学应以更大的勇气和更雄心壮志的气魄激活“千年文脉”的无限思想资源,破除一切限制进行当代转化。如同《黑神话:悟空》的启示,传统的生机是21世纪艺术和人文领域的福音,而激活它,需要更大的“破格”勇力和智识,在新的生命体验中让传统永放光芒!
艺术家简介
著名画家、收藏家任建国在“云海阁”
任建国,1957年2月生于北京,著名画家和收藏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
1977
毕业于北京艺术学校
1978
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1982
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文学士学位,毕业创作《巴蜀纪行》获中央美院叶浅予奖二等奖。
《美术》杂志1985年第五期对他的创作和艺术思想进行专栏介绍。
1985年获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表彰,曾任光明日报社美术记者、编辑;从1982年至2023年作为国家馆的中国美术馆共收藏任建国中国画作品8件。
1987年至今创作、生活于悉尼和北京。
展览经历:
1978
北京市美展 (中国画《古代艺术传友谊》)
1979
北京市青年美展 (中国画《到底谁是敌人》)
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学生习作展 (六幅习作)
1980
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 (中国画《到底谁是敌人》,获三等奖)
1981
中央美术学院第二届学生习作展 (中国画《燕京四景》《孪生》,获二等奖)
1982
北京市“八十年代”画展 (中国画《静》)
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展 (组画《巴蜀纪行》,中国画《看戏去》《开春》《小牛馆》《童年》等12幅)
北京工笔重彩画展 (中国画组画《种苞谷的老人》,中国美术馆收藏)
北京湖南工笔重彩画展 (中国画组画《种苞谷的老人》,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3
北京工笔重彩画展 (中国画《南海拾零》)
“八十年代”画展(二展) (中国画《巴山球迷》《女人总也不能闲着》)
1984
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中国画《扑不灭的烈火》)
光明日报奖美术作品展览 (中国画《渡口》,获二等奖)
1985
“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 (中国画《我们开的饭店》,中国美术馆收藏)
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 (中国画《家乡的篮球赛》《飞吧,白鸽》
2023
“任重ㆍ道远”艺术展(在悉尼展出水墨50年历程中的45件作品,其中两件作品分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悉尼总领事馆和悉尼中国文化中心收藏)
2023
“再寻桃花源——任建国中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水墨50年历程77件作品,其中“新写意风格”的新作《凉山城西南》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国家馆典藏任建国作品数量8件)
2024
“再寻桃花源——任建国中国画作品展”(作为系列巡展的乡情篇在宁波美术馆展出水墨生涯50年的127件作品)
早期代表作:
1980
《到底谁是敌人》(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
1982
《巴蜀纪行》(毕业创作,中央美术学院叶浅予奖金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1984
《就职宣誓》(连环画,北京市优秀艺术作品二等奖)
《渡口》(中国画,光明日报奖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
《种苞谷的老人》(中国画组画,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5
《我们开的饭店》(中国画,中国美术馆收藏)
作品发表:
1976
《抗震救灾速写》四幅,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0
连环画《智胜刁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1
中国画《到底谁是敌人》,《美术研究》杂志1981年1期
连环画《孟尝君》,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小说《明清皇宫故事》插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2
中国画《燕京四景》之二,《美术》杂志1982年2期
中国画《开春》,《人民文学》1982年10期
中国画《童年》,《人民中国》及《中国画》刊物
1983
中国画《小牛馆》,《中国画》1983年2期及《中国书画》第15期封面
中国画组画《种苞谷的老人》,《连环画报》刊物1983年1期
连环画《李大虎与小刺猬》,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4
连环画《就职宣誓》,《连环画报》刊物1984年第1期
中国画《渡口》,《光明日报》及香港《文汇报》,1984年
连环画《晚年》选页,《连环画报》刊物1984年7期封面
2022
中国画《燕京四景之冬雪》,《荣宝斋》杂志2022年7期
中国画《燕京四景之秋雨》,《荣宝斋》杂志2022年7期
中国画《烟雨寒林》,《荣宝斋》杂志2022年7期
中国画《冬去春又来》,《荣宝斋》杂志2022年7期
中国画《青云南山飘》,《荣宝斋》杂志2022年7期
中国画《种苞谷的老人之一》,《荣宝斋》杂志2022年7期
中国画《种苞谷的老人之二》,《荣宝斋》杂志2022年7期
中国画《种苞谷的老人之三》,《荣宝斋》杂志2022年7期
中国画《种苞谷的老人之四》,《荣宝斋》杂志2022年7期
中国画《暖风正午》,《荣宝斋》杂志2022年7期
中国画《山南酒香》,《荣宝斋》杂志2022年7期
中国画《川西风》,《荣宝斋》杂志2022年7期
中国画《西蜀长街行》,《荣宝斋》杂志2022年7期
中国画《山地风》,《荣宝斋》杂志2022年7期
中国画《晨醒静听风雨声》,《荣宝斋》杂志2022年7期
中国画《云低天高》,《荣宝斋》杂志2022年7期
中国画《岚山秋风清》,《荣宝斋》杂志2022年7期
中国画《阳朔晨水静》,《荣宝斋》杂志2022年7期
中国画《十月谷雨风》,《荣宝斋》杂志2022年7期
中国画《岚烟静水》,《荣宝斋》杂志2022年7期
中国画《秋之风》,《荣宝斋》杂志2022年7期
中国画《南山秋居》,《荣宝斋》杂志2022年7期
中国画《秋雨临风渐狂》,《荣宝斋》杂志2022年7期
中国画《南乡风暖》,《荣宝斋》杂志2022年7期
2023
中国画《二月飘香》,《美术》杂志2023年1期内二
中国画《种苞谷的老人之十》,《美术》杂志2023年1期
中国画《我们开的饭店》,《美术》杂志2023年1期
中国画《冬去春又来》,《美术》杂志2023年1期
中国画《山城暮色》,《美术》杂志2023年1期
中国画《岚山秋风清》,《美术》杂志2023年1期
中国画《晨雾河西》,《美术》杂志2023年1期
中国画《阳朔晨水静》,《美术》杂志2023年1期
中国画《青云南山飘》,《美术》杂志2023年1期
中国画《轻舟谷雨悠风起》,《美术》杂志2023年1期
中国画《秋雨临风渐狂》,《美术》杂志2023年1期
中国画《山南酒香》,《美术》杂志2023年1期
中国画《秋之风》,《美术》杂志2023年1期
出版画集:
2023
《再寻桃花源——任建国中国画作品集》,湖南美术出版社
机构收藏:
中国美术馆(中国画《我们开的饭店》)
中国美术馆 (中国画组画《种苞谷的老人》6件)
美国西部博物馆 (中国画《孪生》)
北京市美术家协会 (中国画《静》《女人总也不能闲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悉尼总领事馆(2023年收藏中国画《暖风知我乐》)
悉尼中国文化中心(2023年收藏中国画《南谷秋来凉风乍起》)
中国美术馆(2023年收藏中国画《凉山城西南》)
关于作者
艺术评论家、著名策展人王萌
王萌,著名策展人、艺术学者。中国美术馆学术部研究馆员(正教授级),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工笔画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本科与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史和艺术管理专业,长期从事现当代美术研究、艺术评论、新艺术动向观察和新美术馆学研究,出版相关研究著述15部。2010年以来在中国美术馆展览部参与组织和策划近200场展览。独立的策展作品2次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年度优秀展览,3次被北京市文化局评为北京年度优秀展览。发表艺术评论50万字,出版研究成果近300万字。
出版学术著述15部:其中理论专著有《活力与生机:2010年代的艺术现场》《美术馆作为“文化发生场”的启示:一种新思维的提出》和《行动与阐释:论2010年代的艺术现象》;著有三部实验报告《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来自水墨的新语境》和《抽象艺术新一代》;编著三部研究室报告《图像研究室:水墨进程的一种“显象逻辑”》《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运行中的“非形象”》;主编《从现代出发》(副主编)《中国意志——当代中国绘画》《视觉乐园》《再寻桃花源》《初见欢喜》和《敞开视野:水墨的生态》。
主要策展作品有:“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第一回)、“来自水墨的新语境”(第二回)、“抽象艺术新一代”(第三回)】(被文化部评为2013~2014全国优秀展览)、“正观美术馆研究室计划”【图像:水墨进程中的一种“显象逻辑”(第一回)、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第二回)、运行中的“非形象”(第三回)】(被文化部评为2015全国优秀展览)。
其他策展作品还有:“从现代出发——15位艺术家的15个表达”(中国美术馆)、“2021北京798艺术节主题展:“乾乾——寻找绘画之‘意’”(美仑美术馆·圣之空间)、“2021北京798艺术节主题展:不息——传统的当代转化”(798玫瑰之名空间)、“INK NOW:水墨形态”(福州威狮当代艺术中心)、“视界:抽象艺术的语汇”(四川美术馆)、“宫娥之卵——武宁亚创旦纪”(今日美术馆,以学术指导整体策划)、“逸格的转换:一个潮艺术的展示文本”(798共同艺术中心)、“2016中国当代水墨学术邀请展——敞开视野:水墨的生态”(威海美术馆)、“此时此地——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中韩青年艺术交流展”(韩国文化中心)、“多棱体——新兴抽象的结构维度”(青年艺术研究会798当代空间)、“中国意志——中国当代绘画展”(北京当代美术馆+798布鲁姆画廊)、“‘跨’波普折枝——金准植个展”(北京名泰空间)、“开启与攀越——水墨现代性之路研究展”(潍坊博物馆)、“神奇的新‘疆’——张永旭作品展”(新疆吐鲁番博物馆)、“再寻桃花源——任建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代码视界——丛云峰作品展”(芳草地798空间)、“物状态——田园个展”(798山艺术空间)、“视觉乐园:于幸泽的三个世界”(北京寺上美术馆)、“折象——王彦萍作品展(1992~2012)”(北京画院美术馆)、“关注的目光——李洋水墨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安静的普陀山——陶娜:一次绘画行动”(普陀山全景+山门空间)、“叙述的语言——当代绘画推动展”(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IC艺术空间)、“追光∙合奏——‘2020中意艺术盛典:提香绘画大赛’学术邀请展”(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IC艺术空间)、“LIZI个展”(意大利罗马Vision Area Art Space)、“Liquid Shadow——廖培个展”(意大利罗马Vision Area Art Space)、“意味:刘刚”(深圳Lia艺术空间)和“文明互鉴——版画语境中的世界图像”(中国美术馆)等。在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2011)和德国“中国文化年”(2012)期间,作为“新境界——中国当代艺术展”(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和“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卡尔舒特艺术中心)视觉艺术策展团队的成员,成功实现了在堪培拉和布德斯多尔夫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