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每逢夏收、秋收时节,打下的麦子或稻谷一类的粮食,经过晒干扬净,选出最优质的粮食,择日到指定的粮站卖粮,即“交公粮”。

现如今,“交公粮”三个字对于年轻人而言不过是小夫妻情话的网络热词而已,但这样的调侃与幽默却不能冲淡老一辈人刻骨铭心的记忆,对于广大农民而言,那是一段漫长又沉甸甸的历史。

要说这漫长有多久呢?只怕要追溯到春秋时期。要说新中国的农民有多幸运呢?国家于2005年底决定正式取消农业税,交公粮终于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很多人看来,交公粮并没什么好聊的,如此论断就真的大错特错了,往小了说,那是中国农民群体千百年求生存的缩影,往大了说,那是回顾古老中国发展至今极为重要的一个视角。

本文,笔者想要说一说就是交公粮的历史,还有交过公粮的农民们如今过得如何?

所谓的“交公粮”,本质是指以粮食代缴农业赋税,始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等到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中国农业赋税制度的初步形成。

从那之后,农业税就成了中国农民被迫戴在头上的“紧箍咒”,朝代不断更迭,权贵们不断改天换日,唯有农民时时刻刻、年年岁岁都要为“交公粮”操劳,那是他们唯一的生计与活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这里,估计会有人问,既然说新中国成立也是农民翻身做主人,为何成立之初还需要他们交公粮呢?答案只有一个,便是穷与落后。

旧时代的农业税是权贵阶层剥削、不劳而获的一种方式,新时代的交公粮是保障国民粮食供应的重要途径,也是助推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方式。

秋收时节,金灿灿的田野是对农民辛苦一年实实在在的犒赏,与此同时,每家每户收到的那一张标注明确的“缴纳公粮通知书”也让他们心中明白,自己的操劳同样是面向国家的一项义务,他们要上交的公粮一定是收成中品质最好的那部分。

对于土地多、劳力充足的农民家庭而言,只要不是歉收之年,交公粮从不是难事,可对于土地少、劳力匮乏的农民家庭而言,在他们毫不犹豫按要求交公粮的背后,是更多的付出。

曾有人用“每年大考”来形容农民一年一度交公粮,那是因为国家对于公粮的品质还是有着一定要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粮站工作人员需要对每家每户上交的公粮当场取样验收,通常会用专门工具从粮食中取出样品后仔细勘验,从水分、杂质、品质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粮食水分过高不符合要求的,农民需要拉回家进行晾晒;杂质较多的可以用粮站预备好的工具筛一筛,去掉多余的杂质;品质方面一般会将粮食分为一、二、三等,粮站后续再来根据粮食等级来为农民最终定价。

验收之后就是过磅,施磅员记下账单后会准备一式两份的记账单,一份交由农民当场核对,一份交由粮站的会计师,供日后统一结账。

一番操作下来,农民最后协助工作人员将验收合格的公粮送进仓库,这场“大考”就算圆满完成了,虽疲惫却也都会感到松了一口气。

可想而知,在过去农耕设备、仓储设备并不发达的年代,每逢交公粮时节,各地粮站会是怎样一番热闹景象,对于小孩子而言,这是一年一度的热闹乐子,可对于农民而言,就意味着他们需要天不亮就载着粮食往粮站赶,到了粮站多半还要继续排队,有的甚至要排到第二天,农民也只能带着口粮守着粮车、粮船过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说新中国人有着“小米加步枪”的勇气,事实也是如此,因为农民几十年的交公粮,最终实现农业拉动经济再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这也是为何国家能够在2005年底正式取消农业税的根本原因。

说到这,不妨看看昔日交过公粮的农民们如今都怎样了?从年龄来看,最后一批交公粮的农民如今也已年近四旬,凡是超过40岁的农民必定都经历过交公粮的岁月。

至于他们如今生活得如何?答案必定是喜人的,看看如今中国不断推陈出新的城市化进程、乡村城市化建设、经济高速发展就知道了。

农民不再需要交公粮,他们的命运也不再局限在那几亩良田,反而可以与其他社会群体一样去搞事业、搞发展,祖国发达的今天也是他们鼎力支持的结果,这也才是社会良性进步最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