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主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种思念,两处怀想。诗人遇佳节良辰,倍加思亲,远在家乡的兄弟又何尝不是如此,登高远眺,唯盼平安。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却像是一幅水墨田园画,感情真挚,诗意醇厚。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以高秋写高情,颇显名士风范。菊花满头,纵饮销忧,既爽利俊健,又含思凄恻,令人读来颇觉顿挫跌宕,风神摇曳。
《谢新恩》
【南唐】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红叶”、“晚烟”、“细雨”、“新雁”等引人怅恨的凄冷景象,再加上作者有意点染的“暮”、“咽”等情状,晚秋的悲凉便透纸而来。
《醉花阴·重九》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愈是佳节,孤身一人的愁苦便愈加浓重。秋风萧瑟,落花满地,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踏莎行》
【宋】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结尾一句景色描写即见之前言语不过强颜欢笑,眼前风雨欲来之景,又何尝不是国家飘摇的写照,可惜词人一腔热血,满心忧患,却无人能解。
《采桑子·九日》
【清】纳兰性德
深秋绝塞谁相忆,
木叶萧萧,乡路迢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
不为登高,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词由景起,写绝塞秋深,一片肃杀萧索景象。“不为登高,只觉魂销”一句,轻描淡写地将王维诗意化解为词意,看似平淡,抬手间已化尽前人血骨。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独步诗坛。
来稿请投:shiwenxuexi@163.com
欢迎读者朋友以个人名义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用于商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