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的这首重阳佳作,出道即是巅峰。把深厚的情感融入诗中,每当重阳节来临的时候,我们总会想起这首诗。
不要只是到节日的时候才想起家人,平时也要多给父母一些关爱。时间总是过的太快了,我们回家的时候突然发现母亲老了,脸上多了皱纹,头发花白,走路踉踉跄跄。小时候我们总是想离开家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直到有一天我们离开了,自己做了父母,工作忙不能常常回家,我们才开始后悔再也回不到从前。父母不会倾诉,我们更应该温情陪伴。
今天在重阳佳节即将到来的时候,小编推荐几本如何正确面对衰老的书。
1:《从容的告别:如何面对终将到来的衰老与死亡》
内容简介:在中国,每年至少有成百上千例濒死抢救案例,人们一生75%的医疗费用都花在了最后的无效治疗上,有时甚至会为延续亲人几天的生命而倾家荡产。作为幸福指数的核心指标之一,中国的死亡质量却在世界排名极低。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因为医生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治疗病人,永不放弃,放弃就意味着失败;另一方面是因为家属背负了巨大的情感压力,觉得即使倾家荡产,也不可轻易放弃亲人,放弃就意味着不爱、不孝。而此时,病人自身已经丧失了决策能力。结果就是,人们的死亡已经被过度医疗化了,这不仅给当事人及其亲属带来了折磨,还导致了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
要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就需要对自己的临终负责,清楚地思考如何面对不可逆转的衰老与死亡,如何告别人世,补上人生重要的一课。 当然,要改变这一点,除了个人,还需要我们的社会以及医疗系统共同努力。
这本书中提到我们应该拥有理智的观主义,而不是虚假的乐观主义。年龄不一定能决定存活率,但是不要忽略年龄的明显影响。
书中呈现出有关衰老与死亡的故事,告诉我们衰老注定无法避免。衰老也面临着理解和接受。
2:《无人返回之路》
内容简介:正因为死亡无所不在,所以死亡无疑成了与人的悲伤、痛苦、哀嚎、永恒的分离联结最为紧密的一件事,总是让人心生畏惧。
但同时死亡对万物生灵又是绝对公平的,它不因贫富、美丑、胖瘦的差异而有丝毫的改变。而从古至今,人类对于死亡以及想象中的来生的感情和态度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书作者斯佩尔曼参考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从各个角度对西方传统中关于死亡和濒死的观点进行了解读,探讨了人类是如何理解和面对生命的消失的,以帮助我们深刻了解史前人类对待死亡的态度。
他还追溯了千百万年来导致人类死亡的各种方式,既包括导致死亡的原因,也包括对于致人死亡的种种行为的看法。
另外,他还基于西方伟大的哲学和科学传统,从宗教和世俗-科学的观点对三种认识死亡意义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也为当代有关临终问题的争论——尤其是为长寿和生命质量之间的对立冲突提供了更为宏大的语境,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启发意义。
3:《衰老的真相:你不可不知的37个迷思》
内容简介: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从这个社会中所获得的与衰老和老年人有关的绝大部分信息,对大多数人来说都绝非事实。借助最新的研究与科学证据,这本书驱散了无数迷思、误解,不管是“反老化”的,还是“亲老化”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有关生理老化的迷思——比如,老了就不再有性生活了,老年女性不关心自己的外表;
有关心理老化的迷思——比如,老年人不能或不愿学习新事物,如计算机技术,他们宁可使用古董手机也不愿用智能手机;
有关自我整合的迷思——比如,老年人都是疑病症患者,整天“这儿疼那儿痒”;老了就不再有梦想与希望了;
有关晚年生活的迷思——比如,退休会令人抑郁;手足之情在整个人生中都是不变的;
有关临终与丧失的迷思——比如,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不太容易自杀;老年人是所有人群中最害怕死亡的。
在这本书中,作者探讨了与衰老和老年人有关的常见刻板印象的产生与发展根源,并突出强调了我们那些未经检测的想法所具有的强烈副作用——如果我们把这些迷思当作事实,可能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危害。本书旨在帮助你在增长见闻的同时,在正确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人生决定。
年年逢重阳,岁岁皆安康,愿天下父母,福寿康宁,平安度春秋!
期待你的蜕变
让我们一起携手,彼此见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