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Bato Dugarzhapov
文|若杉
今天跟大家聊聊天。
有几个咨询很有意思,有好几个来访者走进咨询室,都只为了问我一句:“老师,我有病吗?”
比如,一个30+已婚的姑娘,厌倦了国内的生活,想要带着老公孩子去日本京都定居。
说实话,姑娘思考这件事,已经有好几年了,去年还亲自去日本待了半年去实地考察。对于之后如何生活、如何把国内的事业延续对国外去、如何安排孩子上学等问题,姑娘都有明确的规划。
但即便如此,家人也是十万个不同意。先是老公觉得她瞎折腾,好不容易说服了老公,母亲那边,又成了一大难关。
母亲甚至直言:“你是不是有病,才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不然先去看看心理医生?”
不过是想要选择自己生活的地方,就这样困难重重。姑娘被质疑多了,跑来问我:“你说,我有病吗?”
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一个来访者想要辞掉现在的工作,去全职学习甜点制作,她很早就有一个梦想,就是在35岁到来之际,给自己一个甜甜的蛋糕屋。
做甜点,是她喜欢的事情,这些年勤奋工作的经济积累也足以支撑她完成梦想。但是,当她准备辞职的时候,才发现,阻挡她实现梦想的,除了钱,还有别人的眼光。
老公发挥了自己财务专业的优势,给他计算了转行之后经济以及职业发展上的多重损失,得出一个结论:“现在辞职,就是有病。蛋糕屋是小女孩的梦想,你都多大了,还有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她原本坚定的想法,在老公有理有据地说服下,也开始动摇起来。迷茫摇摆中,找到心理咨询,只为问我一句:“老师,你说,我是不是有病?”
这些来访者的故事,让我想起,自己的一段经历。
2014年,我决定离开原来的工作,全职学习心理学。
想法一出,亦纠结了许久。我梳理了离职后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发现最困难的,不是经济,不是离职后的前途未卜,而是,我变成了一个与很多人都不同的人。
我将没有正式的工作,没有每个月定时获得的一份工资。干脆一点,我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连自己的职业是什么都说不清楚。
这其实挺让人恐惧的。
百般纠结下,我自己去约了一次心理咨询。那也是人生第一次,心理咨询这件事与我发生了链接。
在咨询中,我说出了自己的困惑,我说:“我很怕别人说,好好的姑娘,就不能踏踏实实上个班吗,为什么一定要这么折腾呢?这不是有病吗?”
咨询师听了我的话,认真地看着我说:“可是,这就是你啊!”
说实话,当时真的有被这句话击中,我们太习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太习惯按照社会默许的规则过自己的生活,也太习惯把“大家都这样”当成自己生活的必然选项……
可是,你就是你啊。你有权利与别人想得不一样,做得不一样,你的生活节奏,只能自己掌握。
在咨询师提醒我这句话之前,我安安静静、本本分分的去做一个社会的分母,试图把生活过得规矩,过得和大家都一样。当有一个辞职、转行的念头从脑子里升起,我是那么害怕,怕被别人当成一个“特例”来看。于是,我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才要这么坚决地告别既定轨道,去走一条“与大家不同”的路。
在探索这条路之初,我想的第一件事,不是如何把这条路走好,不是如何去面对之后可能遇到的困难,而是问自己:你怎么了?为什么不可以好好上班、好好下班,一直到退休?
这次咨询后的一周,我真的辞职了。因为在老师提醒之下,我发现,自己只是做了一个与“我”有关的决定,与他人无关。这之后的生活,如我所料,看上去真得有点“有病”,花了两年的时间全职学习心理学,临近30,还只是某个学科的“学习者”,在很多人看来,是让人恐慌和难以理解的选择。
哪怕有咨询师的那句“你就是你”傍身,我也真的被身边人一句“你究竟在忙什么”问哭过。
走一条与别人不太一样的路,注定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理解了,为什么安稳、过“标准化”的人生是很多人的选择。
因为,群体共识会带来强大的安全感。
人天生是需要安全感的。但人又不能仅仅依靠安全感而活。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大的“活出自我、按照自己的心意而活”的愿望。
这个愿望,有时候被轻易的定义成了“有病”。
想起蒋勋的一句话: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鼓励特立独行,让每一种特立独行都能找到存在的价值,当群体对特立独行做最大的压抑时,人性便没有办法彰显了。”
那些别人眼中的“有病”、特立独行不过是“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特质而已。
回想起来,自己那段“有病”的时光,也只不过过了短短两年。因为两年以后,我成长为了一名职业的心理咨询师,后来出了书,再后来,又成立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工作室。
我看起来,越来越正常。甚至,开始有人向我表达,渴望过我这样的生活,渴望也像我一样,过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
原来别人眼中的“有病”和“正常”,是可以这么轻易改变的概念。我庆幸,自己有过那么一段“不正常”的时光。也庆幸,在那时那刻,有人听到了我的想法和困惑,没有一棒子打死,没有轻易用所谓的“正常”来规条我,而是告诉我:这就是你啊。
如今,当听到更多的人在向我描述他们的困惑,看到更多的人因为自己“不那么正常”的生活选择而质疑自己,我想起了自己那段所谓“特立独行”的时光。我想把当年咨询师对我说的那句“这就是你啊”送给更多的人。
“我有病吗?”
“你没病,你只是很特别而已”。
每个人都应该是特别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特立独行”的选择。
祝你,成为自己。
若杉心理书写疗愈营第二十二期
2024.10.16开营
给自己一个了解自己,成为自己的机会!
———— e n d ————
预约咨询,请扫码添加工作室微信!
若杉
若杉心理创始人
畅销书籍:《停止内耗》
《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
人生最大的理想:
见不同的人、听不同的故事、写不同的文章
我们的咨询室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心理咨询预约
微信预约:ruoshanxinli
电话预约:19910780529
选咨询师请前往菜单栏”心理咨询“栏
或直接联系工作室:ruoshanxinli
小红书@心理咨询师若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