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所带来的冲击与影响,不仅广泛而深刻,而且持久地塑造着世界格局,值得我们深切关注与深刻反思。
在浩如烟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著作中,有一本书凭借其全面而深刻的洞察力,无疑是极具权威性与指导意义的一部作品。
即巴兹尔·利德尔·哈特生前最后一部单卷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早在1947年,他就把本书的撰写工作提上日程。经过二十二年潜心笔耕,直到1969年,本书初稿才最终完成并交付出版商。只可惜,他没能活着看到本书面世。
《一个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4年8月
巴兹尔·利德尔·哈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军事思想家之一。他提出的理论,特别是机械化战争方面的理论掀起了一场军事思想的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还是一名剑桥大学学生的他毅然投笔从戎,并官至上尉。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他惨遭敌人毒气的袭击。1927年从军队退役后,他倾尽精力致力于写作。
在写作生涯中,他曾多次担任《每日电讯报》的军事通讯员、伦敦《泰晤士报》的军事通讯员和防务顾问及《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军事条目编辑。他还曾在剑桥大学执教,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担任英国战争部大臣莱斯利·霍尔-贝利沙的顾问。
巴兹尔·利德尔·哈特凭借大量的私人史料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精确到日的研究,才成就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这部鸿篇巨著。
尽管本书结构清晰,但要读懂它并不容易。
中国画报出版社以《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为名,出版了崭新的全译本,共分为4册:《欧陆争夺:希特勒的狂飙突进》《欧陆争夺:第三帝国的穷途末路》《非洲沙漠剑影:隆美尔与蒙哥马利的较量》《亚太搏杀:日本法西斯的穷兵黩武》。
《一个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4年8月
从战争初期盟军遭遇的失败到七年动荡岁月中的每一场战役、战斗,再到纳粹的最终毁灭,这本书力求通过深入彻底、发人深省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和案例分析来揭穿有关这场战争的一切自欺欺人的谎言。
可以说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军事史作品,尤其是关于二战缘何骤起的分析。
希特勒当权之后,最想避免的事便是发动大战。德国民众,特别是希特勒的将军,都不愿意冒这个险,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后果太可怕了。这么说既不是为希特勒洗白,也不是为那些从一开始就狂热拥护他的人开脱。尽管希特勒是一个肆无忌惮的人,但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他还是很谨慎的。希特勒的军事主官则更谨慎,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激起英国法国等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应。
战后缴获的大量德国文件也显示,其实,当时的德国人对自己的国家发动一场大型战争的能力充满怀疑。
1936年,当希特勒准备出兵夺回莱茵兰非军事区时,德国将军们发出警告说,收复莱茵兰非军事区的决定将激起法国的强烈反弹。因此,希特勒只派出了少量部队“投石问路”。当希特勒准备大力支持西班牙内战中的独裁者佛朗哥时,德国将军们又对其中的种种风险向希特勒提出抗议,迫使希特勒不得不限制对佛朗哥的援助。不过,1938年3月进军奥地利时,希特勒就没有那么投鼠忌器了。
《一个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4年8月
没过多久,当希特勒向将军们透露自己即将向捷克斯洛伐克施压,令其将苏台德地区“归还”德国时,向将军们赌咒发誓说英国和法国是不会为了捷克斯洛伐克而与德国开战的。但德国将军们对这样的“打包票”不敢苟同,甚至密谋军事政变,试图通过逮捕希特勒和其他纳粹党首脑的方式使德国免遭战火之苦。
然而,德国将军们的政变计划很快因英国而失败了——英国首相张伯伦居然同意了希特勒索要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这个“狮子大开口”的要求,同时法国竟然答应站在英国一边。而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可怜的小国就只能眼看着自己的领土被瓜分,武装被解除,沦为大国之间的“牺牲品”。
自1933年希特勒掌权以来,英国和法国对这个危险的独裁者已经做了数不清的让步,这比对德国前几届民主政府做出的让步加起来还要多。面对希特勒的每一次行动,英国和法国一致采取搁置争端、息事宁人的态度,只是为了使本国享有眼前的和平。
德国相关文件表明,1937年11月,时任英国枢密院议长的爱德华·伍德对德国的访问给了希特勒一个特别的鼓励。在内阁中,爱德华·伍德是仅次于首相的第二号人物。根据会议记录,他让希特勒认为,英国会放任其在东欧扩张自己的势力。可能爱德华·伍德本意并非如此,但希特勒确实是这样理解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一个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4年8月
接着,1938年2月,由于一再与首相张伯伦政见不合——在一次争执中,张伯伦甚至让艾登“回家吃药去”——艾登被迫辞去外交大臣的职务。因此,爱德华·伍德被任命为外交大臣。几天后,英国驻德国大使内维尔·亨德森爵士拜访了希特勒并与其密谈。会谈的内容可以被认为是爱德华·伍德访德的延续。英国传达了同情希特勒渴望通过“变革欧洲”为德国谋求福祉的想法——“本届英国政府是十分正视现实的”。
正如德国文件记述的那样,上述事件加速了希特勒的侵略行动。希特勒想当然地认为“绿灯已经打开,是时候挥师东进”了。
正如丘吉尔在回忆英国如何一步一步纵容德国重整军备、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拒绝苏联提出的联合行动建议,并最终使自己陷入战争时所说:
英国在将一切援助和优势都白白浪费掉后才带着法国一起保证波兰共和国的完整。当时距离贪婪的波兰人参与瓜分捷克斯洛伐克也只过了半年时间。1938年,如果英国为捷克斯洛伐克而战,也是有意义的:当时的德国军队在西线只有六个训练有素的师,而法国当时部署在西线的六十至七十个师绝对可以大踏步跨过莱茵河,或者直捣德国的鲁尔区。但这居然被认为是无理、轻率、不道德的行为。结果后来形势危急,甚至到了西欧两个民主国家决定不顾国家存亡,去维护波兰共和国领土完整的程度。我们都说,历史是对人类的罪行、愚蠢和痛苦的记录。或许翻遍历史,人们也很难找到第二段这样的历史:先是持续五六年宽松的绥靖政策,然后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转变为决心接受一场显然迫在眉睫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的条件之艰苦、规模之大亦绝无仅有……
结果到最后,战争要在最糟糕的时刻以最不好的理由爆发,这肯定会导致数以千万计的人遭灾。
这就是丘吉尔在事后给张伯伦的愚蠢下的惊人结论。丘吉尔自己亦曾在英国国内争辩正酣之际支持过张伯伦的“波兰保证”。很明显,1939年的丘吉尔就像大多数英国领导人一样,失去了英国政治家特有的政治风度和冷静的政治判断力,变得头脑发热、行事冲动了。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清晰的脉络
宏大的叙事
系统讲述同盟国与轴心国
在三大战场上的铁血角逐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