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姜振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盐城地域文化,10月10日,重阳节主题系列读书活动在盐城市盐都区图书馆三楼学术报告厅举办。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盐城民俗学者向广大书友分享了重阳节的由来、演变和传说,以及旧时盐城的重阳节习俗,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盐城民俗学者、盐都区图书馆研究馆员王登佐说,关于“重阳”一词的来历,与《易经》有关。《易经》以“九”为阳之极,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并重,故名曰“重阳”。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旧时在盐城,重阳节这天,人们登城门楼、登寺塔或避潮墩,赏菊、吃菊花酒、插茱萸,兴吃糕。坊间流传着谚语:“吃了重阳糕,过冬不心焦。”为了趋吉避祸,盐城境内兴此日吃糕,取“糕”与“高”的同音,来代表登高消灾之意。也正因为给“糕”赋予了能消灾避祸的内涵,所以重阳节此地不仅家家蒸糕,熟食店也专门制作“重阳糕”出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一些旱粮地区,因无米面蒸糕,以烙饼来替代蒸糕。”王登佐说,在盐城也就有了重阳节吃糕和吃饼的风俗习惯。也有的称之“重阳吃块饼,过冬不怕冷”,意在可以安全过冬,亦合消灾避祸之俗。在盐城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文化内涵。

重阳节经过历代的演变,已成为一个多元化的节日,就个人而言,登高及放风筝的活动,可强健体魄,调剂身心。“之后所衍生的老人节,发扬中华传统孝道和报本思源的美德,不但让这个节日富有人情味,也充实了它的文化内涵。”王登佐认为,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传统节日,它不像春节、端午、中秋等是多民族共同节日,而是为汉族所独有。

如今,盐城重阳节吃糕的风俗依然存在,此时正为稻熟蟹肥之时,又值丛菊争放季节,重阳节正由传统登高望远、赏菊怡情、消灾避祸,向持螯把盏、喜庆丰年转变。自国家把“老人节”定在重阳,把传统的登高与老人的健康长寿以及孝文化的弘扬有机结合起来,更丰富了这一节日的内涵。

说到敬老孝亲,王登佐说,重阳节这天,过去盐城境内大凡已成家的儿女,通常都要抽出时间回家看望父母和家中老人。由于此时天气转冷,做儿女的会为老人添置一些衣服,置备一些糕点茶食,以便早茶晚水之用,使古老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敬老尽孝文化内涵。

他说,在盐城有两个比较有名的关于孝道的历史故事:一个是盐都区大纵湖景区里有王祥卧冰处遗址,另一个是盐都区龙冈镇流传孝子王忱故事《白燕赞》(宋曹手书《白燕赞》碑,目前收藏在盐城市博物馆)。

本次活动是盐都区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之一,该项目获得盐城市社科联专项资金资助。书友围绕重阳节文创产品的开发等进行研讨,大家还参观民间收藏家杨建提供的重阳节主题藏品展,参观实践盐都区图书馆数字体验区。

(王璇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