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还在职场上停滞不前,是不是就废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得了解一个社会分工的基本原理。
任何一个行业,一家公司,无论它是技术型的,资源型的,贸易型的,销售型的,都一定存在2种角色属性的人,一种是专家属性,另一种是商人属性。
这两种属性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专家属性的人,专注于解决特定问题,创造特定产品,是价值的生产者。
不管是办公室里的高级白领,还是富士康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 无论是用脑力来生产,还是通过体力劳作生产,统统都是生产。不同的仅仅是在哪里生产而已,但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但他们虽然会生产价值,但不懂得如何流通价值,贩卖价值.
比如你让工厂里的人把生产出来的手机卖出去,他们是不懂的,你让开发APP的人去和企业谈合作,他们也是不懂的,于是就需要有商人属性的人出现。
商人属性的人,本身不具备任何价值生产的能力,但他们有一项专家属性的人所不具备的特长:
懂得如何将价值进行【流通】和【交换】。
说人话就是,这帮人知道怎么把产品卖出去。
相较于专家属性的人,商人属性的人干的工作更广也更杂。专家属性的人做的事情更纵向垂直,商人属性的人做的事更横向广泛。
比如了解市场,洽谈客户,拉拢投资资金,做组局的掮客.....只要能把手里的产品卖出去,什么都能干,什么都愿意干。
而这个特点,也让商人属性的人更容易掌握各行业间的信息差,更容易东边买西边卖,更容易嗅到红利和机会,也更容易掌握生产资源。
这里面做的好的,慢慢变成资本家,做的没那么好的,成为个体户小老板。
而专家属性的人,前面说了,专注于解决特定问题,所以他们的升级路径是菜鸟专家,有经验的专家,非常资深专家,大佬级的专家,但不管什么等级,都只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一旦脱离了自己所在领域本身,对外界的了解,在信息广度和信息密度上,都比不过商业世界里摸爬滚打的商人。
不要杠,这是精力管理决定的。专家的精力用在深度上,商人的精力用在广度上, 大多数普通人,这两种属性只能择其一,很少有两者兼备的人。
如果有,那就是T0级别的天才。 比如我们知道发明电灯的爱迪生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但很多人不知道他也是个牛逼的商人,因为通用电气公司就是他创立的。
但这跟普通人关系不大,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家世背景,情商智商,社会资源,缺一不可。
本来这2种属性的人,共同构成了商业社会的基本面,有人负责价值生产,有人负责流通销售,大家各司其职才能让这个系统顺利跑起来。
但这里头有一个话语权的问题,就是谁说了算。答案其实也很明显,当然是商人属性的人说了算,或者更直白一点,资本说了算。
因为没有资本,没有搭台子的人,专家再怎么牛逼都没有地方唱戏,都找不到观众,找不到用户,空有一身技能无处施展,整个社会的商业系统就运转不起来。
这是社会分工形态决定的,商人负责生产资料,专家负责生产工具,只有这个配置到位了,生产力才能源源不断释放出来。
但生产资料比生产工具更重要。
有生产资料没有好的生产工具,顶多是造出质量不那么好的商品,但空有生产工具却没有生产资料,那就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为了让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彼此配合“亲密无间”,于是诞生了公司的概念。
所谓公司,就是少数掌握社会财富和资源的人,搭建起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一个班子,甚至就几间办公室,然后招募一群有专业技能的人过来吭哧吭哧生产价值,贩卖价值,最后赚取差价。
然后资本家从这个差价里扣除各种经营成本,再拿出一小部分奖励给招募来的员工,自己则吃下大头的利润。
听上去是不是不公平?
但这其实非常合情合理。因为在这个系统里的,员工也只是生产环节里的一环,和电脑办公桌流水线装配机器没有本质区别。
这是这个系统的出厂属性决定的,既然大家都在这个系统里玩,且还没有发明出一个更先进的系统,那就要暂时遵循这个系统的规则。
可是和机器不同的是,人有意志,有感情,心里有想法,且不同的人心里的想法千差万别。
这就像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一样,科学家发明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本意是让它们更好为人类服务,结果其中有一些觉醒了人格意识,不满足于听命人类,于是想要推翻统治,自己独立为王,最后爆发了战争。
虽然剧情很科幻,但现实生活里这种情况到处都是。
凡是有组织有团体的地方,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一定会有这种纷争出现。只是大多数时候这些都隐藏在冰山之下,表现的没有那么明显和惨烈。
大家只要记住,在这背后掌握利益分配权的永远都是极少数人,且他们希望这个系统能一直平稳顺利地运转下去,这个是最底层的逻辑。
并且这个系统不可能让很多人掌握利益分配权,因为这会导致整个社会生产力的瘫痪。
试想,如果大家都有利益分配权,到最后就是谁都不买账谁,谁也不听谁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特牛逼,所有人的精力都只会放在“我如何争夺更多的利益”上,而不是放在“我如何用这个利益来发展生产”上。
所以没有一个国家喜欢战争,不光是会死人的问题,而是因为战争劳民伤财,会消耗大量本国已有的生产力。
发动战争的人都觉得自己牛逼,想要夺回或者掠取更大的利益分配权,而不是所谓的替天行道,公平正义。
本质上这是经济原因,什么主义最后都是生意。
那么其实这个道理,在职场上同样适用。
我们大多数人也生活在一个类似的系统里,从大学毕业后走上社会就是生产工具,区别只是低级生产工具还是高级生产工具而已。
所以要么顺应系统的安排,要么离开系统。
在这个名为“公司”的系统中,资本家为了让生产工具一方面心甘情愿继续生产,另一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生产效率,于是设计出一套职级升迁的玩法。
甭管是外卖电商APP里简单粗暴的五星好评,还是各个公司花里胡哨的组织架构,只要是这种攒够经验,攒够好评,攒够业绩就能持续升级的模式,最后都是为了提升系统的生产效率,提升价值的流通效率,优化工具的生产力,且最重要的目的:
让这个模式一直平稳顺利地跑下去,从而保证这个系统里少数掌握利益分配权的人能持续获得收益。
所以表面看是公司的激励手段,背后其实是用激励来进行培养和驯化,慢慢让系统里的每个人都觉得理所应当,上班就该是这样,赚钱就该是这样,不要停下来思考,千万别。
这就好像吊在驴子前面的那根萝卜,驴子一直往前跑,萝卜一直在眼前晃。
不管这个萝卜是大是小,是甜的还是咸的,总之,它一直在就会让你一直觉得有奔头,就会心甘情愿在这个游戏里继续跑下去。
驴子从没想过能不能不追这个萝卜,能不能不要背上驮个人,它只会想还要跑多久才能吃到萝卜,自己没力气跑了该怎么办,别的年轻的驴子比自己跑得快怎么办。
这才是35岁职场危机的真正由来:
你一开始就进入一个预设好的游戏里。这个游戏的设计者搞了一套复杂的成长系统,里面用各种职级成就,薪资奖励机制,让你渐渐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并且为了防止让你血脉觉醒,游戏的管理者会设置各种挑战,把你的关注点牢牢锁在如何克服难关,获得升迁上,而不是停下来思考,这个游戏是不是要玩一辈子,会不会有一天自己玩不动了,以及,玩不动了该如何优雅地退出。
等榨干了你所有的精力,你贡献了自己所有能贡献的劳动力,你也累了乏了。然后这个游戏宣布升级迭代,你已经老了不适合了,需要更年轻的新玩家入场继续肝。
而从头赢到尾的,只有这个游戏的设计者。
就像我以前写过的一篇文章,为什么很多公司最后都是技术合伙人被踢出局?
因为技术合伙人并不掌握生产资料,并不参与利益分配,并不制定游戏规则,TA也只是这个游戏里的高级玩家而已。
所以回到文章标题的问题,35岁还升不上去,是不是就废了?
这取决于你是个什么类型的玩家,以及,你还要不要在这个游戏里继续玩下去。
对于商人型的玩家而言,不存在这个焦虑,他们只会不断去参与设计一个又一个游戏,招募一批又一批人来玩,而自己则躲在背后截取利润。
可你如果一直是个专业型的玩家,必然会遇到上面提到的困境。想要破局,就要从根源解决问题,向商人型的玩家转型。从自己垂直的领域跳出来,横向去了解整个行业生态的游戏规则,上中下游怎么配合的,利润大头出在哪个环节,用自己的专业经验去换取资源加持,慢慢参与到整个游戏的设计环节中去,而不只是作为这个游戏的玩家。
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大家若有兴趣我以后单独开一篇文章来讲。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各位有所启发。
共勉 =)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张良计(ID:zhang_liangj),作者张良计,一个左手干货,右手鸡汤的真性情Boy。
金融街 | 投行 | 银行人 | 投行女
文中图片来自视频、采访、新闻、影视剧截图以及网络,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联系@金融老编辑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