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既是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心上事”,也是党委政府聚焦聚力的“上心事”。一直以来,襄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推动人民生活水平接连迈上新台阶。

人居环境持续提升,推窗见绿出门见景;交通路网四通八达,时空距离越拉越近;教育医疗保障“加码”,幸福生活更有底气;城乡协同一体发展,改革成果全民共享……一处处细微改变,一张张生活剪影,折射出城市发展的温度,让承诺中的画卷蓝图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好日子。

躬身前行听民声

“没想到,我在网上提的建议,居然成了襄阳民生实事的内容!”今年1月10日,青年创业者高菲像往常一样在手机上浏览新闻资讯。当她点开一篇题为《2024年襄阳民生实事发布》的推文,其中的内容让她顿时喜上眉梢。

2个多月前,高菲在阅读官方媒体公众号时了解到,市政府正在向社会各界征集关于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的意见建议。正为创业资金捉襟见肘而苦恼的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写下了“希望关注大学生创业群体,增加担保贷款扶持”的建议。而这条“金点子”,经过论证研究,最终成为2024年襄阳民生实事的重要内容。“被关心”的温暖、“被看见”的尊重,让她的心中充满了幸福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市委、市政府始终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宗旨,坚持“听民声、遂民愿”,将民生实事的“定题权”交还人民群众,力求把好事办到“点子上”、办到“心坎里”。

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主流新闻媒体发布公告,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关于民生实事项目的建议,结合近年来审计、巡视、督查、信访等方面发现的民生问题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基层政府部门的意见,共同纳入项目清单,综合分析科学研判,实现民生实事项目由“政府配菜”向“群众点餐”转变。

民生实事项目发布后,我市还逐一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确保将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心的事办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制定民生实事实施路线图明确任务目标、责任单位,在政府门户网站民生实事专栏公开晾晒任务、动态更新进展,召开民生实事新闻发布会提升社会知晓度、参与度,拓宽民意反馈渠道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评价,完善保障机制、实现全程化闭环式督办……在阳光透明的氛围中、紧密良性的互动里,广大群众实打实看见党委政府坚持用户导向、恪守为民初心,将自己“盼的小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使之真正成为管长远、利长久的“实事”“好事”。

锚定目标就要一往无前。我市还坚持重大民生项目资金优先保障,各类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连续多年保持在75%以上。通过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省市各级民生实事项目全部完成。

随着一个个痛点、难点、堵点被陆续破解,老百姓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实干践诺解民忧

“小区环境很好,大门口、楼栋单元门口都有无障碍坡道,我一个人可以坐轮椅出门,不需要别人帮助。”傍晚时分,在襄城区金色营盘小区,因肢体残疾行动不便的居民李丽凯熟练地操纵着轮椅,稳稳地驶进洒满夕阳余晖的花园,呼吸着新鲜空气。

残障人士是需要全社会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特殊困难群体。近年来,我市坚持从特殊群体需求出发,将设施完备、体验舒适的无障碍环境融入城市肌理,随处可见的无障碍坡道、盲道,日渐增多的无障碍服务设施,持续普及的残疾家庭无障碍改造,让更多像李丽凯这样的人能够无忧无虑地生活。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民生基础、兜牢民生底线,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破解“就医难”“就医贵”问题,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2021年,将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或诊室纳入民生实事,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就医;2022年,启动市县一体化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打通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单位数据壁垒,让群众“少跑腿、少花钱”;2023年,持续推动各类社会保险扩面提效,并上线“襄阳惠民保”,让普通家庭面对疾病、意外时不再束手无策……通过在优化资源供给、加强信息化赋能、夯实社会保障等方面同步发力,全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群众生活有了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每一位老年人对晚年幸福生活的质朴期盼。2018年,实施健康养老惠民工程,建成养老机构8家,累计新增各类养老床位2000张;2020年,各级政府筹措投资1.09亿元、撬动吸引社会资本1.84亿元,建成117个具有示范功能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2022年,聚焦老年群体需求,建成35个集老年学校、助浴间、幸福食堂、日间照料中心、老党员之家等功能于一体的街道、社区为老服务中心……随着方方面面的需求得到精准满足,越来越多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人能够轻松舒适地安享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保障社会环境平稳安定的基石。2020年,克服新冠疫情不利影响,实施“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线上“春风行动”,有效缓解劳动者待岗、失业等风险;2022年,首个线下实体零工驿站挂牌运营,如今已发展就业指导、岗位培训、用工对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站点逾百家;2023年,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精准识别,持续推动就业服务“大篷车”功能扩面,陆续推出“送岗带岗”“政策援岗”“春风送岗”“返乡留岗”“跨区通岗”“创业扩岗”“培训优岗”等多种特色服务,帮助更多困难群体端稳“饭碗”……今年1月至5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9万人,同比增长30%,就业形势总体稳中向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个亮眼的数字、一件件兑现的承诺,折射出市委、市政府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做好民心工程、办好民生实事的实干担当。当越来越多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落地见效,“雪中送炭”的温暖也随之传递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优化服务暖民心

“以前,月亮湾公园周围没有大型公共停车场,车辆只能停在路边,但又怕被贴罚单,根本没法玩得尽兴。现在有了地上地下一体的生态停车场,终于能好好享受这里的优美风景了!”市民许浩介绍,月亮湾公园靠近主干道人民西路,周边还有工厂、医院、公交车站和居民小区,人员密集、车流量大,行车堵、停车难、交通乱问题一直存在。了解到此情况后,城管、公安等部门通力合作,通过加快推进停车场建设、制定高峰时段车流疏导方案等手段,综合施策解决交通难题,赢得市民拍手称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是细微处,越彰显为民服务温度,越需要拿出实招硬招。一直以来,我市在聚焦各类困难群体“急难愁盼”,不断夯实社会福利保障的基础上,还时刻紧盯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强化系统思维,不断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供给,在文体、交通、教育、环境治理等方面协同发力,着力营造一个更有温度的城市生活空间。

在枣阳市北城街道春晖小区,改造后的楼栋间,脆嫩的花圃绿植、崭新的健身器材、宽敞的晾晒空间、整洁的车棚车位一应俱全。“难以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积水遍地、道路破损的老旧小区!”看着“小而美”的新家园,居民王荣保笑得合不拢嘴。

在樊城区太平店中心小学,新建成的教学楼颜色鲜亮,教室内崭新的课桌、明亮的灯光、完备的多媒体教具让孩子们兴奋而激动。“能够在家门口读上这么好的学校,我们全家打心里高兴呀!”学生家长李敏激动地说。

在襄州区程河镇埠口村,便宜舒适的乡镇公交开到了村民的“家门口”,夏天闷热、冬天漏风,逢年过节还不时停班、涨价的私营班车成为历史。“这车又新又宽敞,跟以前的中巴车完全不一样。”想到以后“进城办事”能更方便、更舒适,村民王朝发的脸上便写满了兴奋。

在宜城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事群众通过“数字政务地图”的智能办事导引功能,可提前了解办事所需资料、流程、具体窗口等信息,实现“一看就会、一线咨询、一键就办”。“按照提示做好准备,来了5分钟不到就办理完成公积金提取业务,特别方便!”拿着崭新的业务凭证,市民胡梦迪在服务评价器上按下了“非常满意”键。

一个个寻常的生活片段背后,一幅幸福美满的民生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为民服务没有终点,追逐幸福步履不息。在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新局面的征程中,市委、市政府将继续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不断兑现“民生清单”里的庄严承诺,让每一位襄阳人都能在和谐美丽的家园里,真切感受发展的温度和幸福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