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里住着人,楼外住着貉。”
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貉成为御上海小区的“新住户”

带来新奇的同时,随着貉的数量激增,甚至追着人讨要食物,引发了一系列担忧和隐患。

“貉”作为一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如何在保护它们的同时,确保居民生活不受影响?为此,广富林街道御上海小区自2022年开始开展“貉”的治理行动。

日前,上海首个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为主题的社区科普场馆在松江区广富林街道御上海居民区党支部党群服务站正式开放。

首个社区“貉”科普馆,展现了三年来御上海居民区党支部党群服务站开展“貉”治理低碳型社区转型新行动的成果,是居民区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创新基层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真实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爱猫人士投放的猫粮,

是导致貉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

御上海居民区党支部书记许晖表示,为了管住猫粮,居委主动对接企业,为小区里200多名爱猫居民引进了4台云投喂设备,安装在貉跳不上去的高度。

“貉”治理的难度不小,除了避免貉数量超出社区承载能力,还要科学引导居民与貉和谐相处。

对此,御上海居民区党支部通过实地走访、线上“精神文明点评台”等方式广泛征集居民诉求,并邀请市绿容局、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共商共议,针对“投喂野生动物是否违法”“社区需要做哪些工作”等问题开展了10余场讨论,形成“貉”治理议题提交街道“富林议事厅”,街道联合各职能部门开展研讨,形成低碳型社区转型行动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在党建引领下,御上海居民区党支部联合市林业总站第三党支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党支部等共建单位,推出了跨行政级别、跨区域、跨行业的“貉”谐相处党建治理项目,量身定制出科学三步走策略:

一是统筹协调资源,在华泰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御上海小区放置了红外相机,对社区里的貉种群展开长期监测,并通过专家团队最大化参与,有效推动合作项目落实落地。 二是组建专属团队,组织由社区动物保护人士、“第二书记”、党员“第二楼组长”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启动“我有金点子”社区公益项目,鼓励有想法、有创意、有活力的治理达人共同参与。 三是实施科学行动,通过改善生态环境、管理投喂行为、建立监测体系、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四个层面制定“貉”治理行动计划。

比如,小区设置“貉谐相处”科普宣传牌,结合小区实际情况提出修补沉降缝及严格管理湿垃圾等建议;邀请专家进小区授课,带着居民在小区里找貉聊貉,教导居民科学对待野生动物的“四不”方式:不害怕、不投喂、不接触、不伤害。

一系列的科学举措不仅找出了治理关键点,也为社区科普提供了基础。以假期中小学生社区报到为契机,御上海居民区党支部邀请松江大学城相关专家以社区为课堂,开展科普活动,收获了大量好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御上海居民区党支部由此提出了建立社区“貉”科普馆的想法,在项目共建单位的支持下,利用居民区党群服务站公共空间,设立包括“一丘之貉的‘貉’”“‘貉’你不同”“‘貉’我做朋友”“我从‘貉’处来”“‘貉’平共处”等多个展区,邀请高校专家、治理参与者等作为讲解员,宣传貉的相关知识和治理经验,拓展了党群阵地的科普功能,也为社区治理好经验提供了展示平台。

三年时间,御上海居民区成功打造了“貉”谐共生的社区治理新样板,缓解了居民关于貉的担心和困扰。如今,御上海小区的貉密度和遇见率逐步下降到正常水平,关于貉的投诉也变少了。

2022至2023年,社区貉密度从4.5只/公顷下降到1.7只/公顷,遇见率从10.6只/公里下降至 4.3只/公里,分别降低了64.4%和60.4%。在各专业单位、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多方共同努力下,御上海居民区党支部不仅缓解了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的矛盾,更调动了多方参与社区治理,共同营造了人和野生动物长期共存、和谐共处的良性空间。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李成东

微信编辑:皮小姐

校对:安通

◢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