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漫长的农业时代,人口与土地始终是最为紧要的资源。因此,催生出源远流长的户籍制度,从而对社会经济实施控制。

那么,在古代中国的漫长历史进程中,都有些些制度来帮助管理户籍人口?

先秦到两汉的强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代武士 士兵 与奴隶

事实上,最初的人口统计可能源自殷商,其目的仅限于军事动员。这不仅是因为生产水平落后,还在于占相当比重的奴隶不被视为人,只以管理牲口的方式即可。

周王朝建立后,又通过各类官吏辅助管理,并设计出一个叫里的单位。只不过旧式家族概念仍旧根深蒂固,而且天子本身大搞分封制度,以及历史积累幸存的国野之别。所以,无法形成类似后世的强化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乱是春秋诸侯加强户籍管理的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户籍制度雏形的书社出现。这个机构的职能非常简单,就是更为细致的统计人口变化,好让各家各户能按各自能力分摊负担。

此后,崇尚法家的暴秦更进一步,开始创立真正意义上的户籍制度。公元前375年开始,他们将相邻五户合并成一个叫伍的单位,其上还有规模更大的单位--什。随着定期更新的户册编纂,统治者就能方便掌握基层的人口数量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定期更新的户册无疑是人口管理的必要手段

根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每个什单位的家庭都存在彼此连坐关系。若有一户犯罪,那么其余人必须揭发举报。若是无法迅速上报,则十家一起承担处罚。以至于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则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同时,居民迁徙户口需向府办理更籍手续。简而言之,就是最基本的自由迁徙权荡然无存。如果不办手续或是没能通过,任何擅自转移都要接受法律惩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国的户籍官僚精髓 就是将矛盾拦截于底层

对于游手好闲之辈,秦国的户籍制度更是重拳出击。一经发现,则所在地的每户就要连坐受罚。因而流民问题会不攻自破,矛盾几乎被完全拦截于底层。

直到两汉时期,秦国的户籍制度还发挥过巨大作用。尤其是在提倡全民服役的西汉,兵源多寡几乎与人口繁衍成正比。即便经过豪强遍地的东汉,三国的魏蜀吴各方都有不同程度延续,否则也不至于如此热衷于频繁攻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汉的户籍管理主要服务于军事动员

唐宋时代的逐步放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的城市经济比之前的都要发达

唐朝建立后,最早的城乡户籍区分出现。其中,城市人口被称为坊郭户,而农村人口则是乡村户。根据公元810年的税收记录表明,前者配缴纳的钱较多,后者则缴纳的相对较少。这种显而易见的区别对待,主要得益于经济模式多样化,实质并无多少根本性区别。

该趋势到宋朝是更为明显。一方面是户籍管制稍稍放松,另一方面是城市经济的长足发展。因此,城市户籍增长飞快,大约占到总人口的12%-20%左右。于是,出现于前朝的坊郭户与乡村户差异,被正式纳入了法律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朝的城市人口稳步增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将城市人口的户籍分为坊郭上户和坊郭下户。前者主要指官吏、大商人、地主与大型手工业者经营者。后者则是指小商贩,小手工业者、女使之类的下层人员。至于标准,主要依据每人所属的动产或不动产,上下总计10个等级。乡村户籍较为简单,仍旧根据土地多寡分为5个等级。

蒙古征服后,帝国对户籍的要求再次收紧。虽然元朝存在的时间不长,仍旧把制度惯性承接到明清两朝手里。虽然不乏细节差异,但核心思维都是对户籍制度狠抓不放。这或许可以被用来解释,为何三个王朝都有过至少一次全社会动员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明清三朝对户籍制度都是狠抓不放

新法无法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迫于内忧外患 晚清朝廷尝试改革户籍制度

公元1911年,晚清政府认识到要进行宪政改革,就必须先改革户籍制度。他们在欧美各国法律基础上,制定出总计8章、184 条的第一部《户籍法》。其内容可分为户籍管理、人籍、户籍与罚则四个部分。

首先是将户籍吏、户籍局置于法规的第1章和第2章,突出管理机构的地位。可见当时的改革依然脱离不开传统思维,觉得是在强化对人口的控制, 从未摒弃陈旧的秦制户籍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末的户籍改革 在观念上不能跳脱出秦制思维

其次,法规重点区分人籍与户籍。其中,人籍主要是关于个人出生、死亡、婚姻、继承、国籍等档案资料。户籍则是以家庭为单位,包括移籍、入籍、就籍和除籍等重要信息。

比较有趣的是,这部法规致力于东西融合。既要象征欧美个人主义的身份证,又要儒家主义的传统户籍。由于剔除旧式的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管制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昌起义后的一系列战乱让户籍改革戛然而止

最后,这部清末新法规定民众有呈报户籍义务,也可以对处置不当行的官吏为起诉讼。这无疑是所有内容中,最难被落实执行的条款之一。

当然,由于清政府的迅速灭亡,这部堪称2000多年里最先进的《户籍法》也随之搁浅。民国时代的情况可谓一言难尽,普通人的迁徙权往往来自苦难而非制度保障。直至世纪末的改革开放大潮兴起,许多人才获得相对自由的迁徙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