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了开国大典的到来,除了北京市建设局的人在奔波之外,还有无数人在为天安门的装饰问题着急着。

开国大典前夕,周恩来总理采纳了日本人对开国大典部分设计的方案,结果令人没想到的是,却遭到了故宫管理者的拒绝,他们给出简短且坚决的回答:“做不了。”

开国大典的设计方案为何由日本人完成呢?他们参与了哪一部分的设计呢?既然设计方案已经得到周总理的认可,为何还会遭到故宫管理者的反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异国者与开国大典

1949年9月底的一个早上,居住在北京胡同的日本青年森茂起了个大早,他按部就班洗漱、吃饭,准备工作。

突然,一辆吉普车停在他所居住的洋溢胡同的红色大门前,吱呀一声,沉重的大门被一位年轻军官推开,紧接着,一个中年人走了进来,他便是华北军区宣传部部长张致祥。

见状,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舞美队的队长苏凡赶紧出来迎接。

没过几分钟,森茂就听见不远处传来几个人的说话声,随后,他便看见苏凡带着自己的老乡小野泽亘和张致祥一起离开了。

原来,天安门国庆工程指挥部把天安门城楼的布置任务交给了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

宣传部的部长张致祥经过一番考虑后,又将开国大典装饰天安门的任务交给了华北军区文工团舞台工作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此刻,天安门广场上正在进行扩张工程,清除广场上的杂草和垃圾。

其实,早在天安门被确定为阅兵仪式的地点前,对天安门广场的清理工作已经开始进行了。

清理工作对于工作人员们来说是一项相当艰苦的运动,它的难度不亚于在前线打仗,为何这样说呢?

北京刚解放时,城内里不少地方都堆积着垃圾,根据相关部门估算,这些垃圾的产量甚至达到了60多万吨。

专家对这些垃圾进行了部分归类、整理,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垃圾是从明清就开始留下来了,甚至于他们从垃圾里翻找出好多明清时期遗留下的文物。

由于没人清理,导致这些垃圾随着年月的变化越来越多,巍峨的天安门广场也成了一个刻画着历史的“垃圾站”。

一位住在东皇城根的居民吐露:“我们房子就在那垃圾堆里,现在已经过去了好多年,我们的房子依旧被埋在里面……”

想要清理完这些垃圾,确实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天安门城楼上也有不少忙碌的身影,有的人在清除屋顶上的杂草,有的人则趴在梯子上描绘着毛主席的画像。

当时,最艰难的工作是天安门城楼的装饰部分,因为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国旗还没有定稿。眼下距离开国大典的开幕只有二十多天了,天安门的装饰工作还没有完成,这让负责人苏凡感到焦急。

苏凡找到森茂的日本老乡小野泽亘,对他说:“先别管国旗定稿的问题了,你先想想以天安门城楼为中心的最佳设计方案吧!”

小野泽亘和森茂都是日本美术专科学校毕业的学生,把设计工作交给他们苏凡是放心的。

看到这里,很多人或许会好奇,关于天安门城楼的设计,为何要交给异国人,他们并非中国人,能把握住国家的思想精髓吗?可以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的历史融入到设计中吗?他们设计出来的风格会符合国人审美吗?

小野泽亘是左翼美术家,后来在1943年逃到中国避难,两年后,小野泽亘在北平联系到地下党,在他们的帮助下,小野泽亘被分配到张家口人民剧院工作。

后来,他认识了森茂,两人一同参了军,他们虽然来自日本,但是却在中国度过了大部分青春时光,在中国期间,他们亲身经历了战争,亲眼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当然,在中国期间,他们也了解到我国的人文历史与风俗文化。

鉴于以上种种,身为异国者的他们,完全拥有可以设计天安门城楼的资格,更何况,我们拥有“知人善任,不计前嫌”的魄力和品质,就像历史上的齐桓公那般,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知人善任,任用贤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为了能交付出一张完美的设计稿,小野泽亘和森茂日夜兼顾,再经过一场场头脑风暴后,他们终于想出在10根红廊柱中间吊8盏大红宫灯的方案。

两人仅仅用了一个星期,就画出10多张设计图。

他们选了其中最精致的一张上交给周总理。

周总理仔细钻研着设计图,然后拿起笔,在设计图上对一些局部的地方进行了部分改动。

“把城楼突出表现出来就好,金水桥栏上扎满气球的设计就不要了,有些花哨,大会会场的设计,一定要保持一种既能传达喜悦的心情,又能体现严肃的气氛。”

周总理认为他们的设计总体来说是非常好的,尤其是那8个大宫灯的设计尤为深入人心。

最后,周总理要求:“在开国大典前两天,就要把8盏大宫灯完好无损挂到天安门城楼上。”

闻言,张致祥立刻着手去办。

既然周总理采纳了日本人的设计方案,那么就要找到能把设计图“变”成现实的人,他是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人与宫灯

制作灯笼不是难事,但是想要制作出8个巨大的精致灯笼可就不简单了,张致祥带着稿子满北京城找设计师,结果没有一个人敢接下这个任务。

开国大典还有十几天就要举行了,最重要的大宫灯还没有设计出来,这可把张致祥急得团团转,苏凡也在一旁出主意。

有人建议:“北平城过去经常有师傅会制作小宫灯,找一个制作过宫灯的师傅不就可以?”

闻言,张致祥和苏凡二话不说立刻朝着故宫跑去,故宫里的管理者大多数是被人民政府所留用,当他们得知周总理采纳了日本人的设计稿后纷纷表示好奇,迫不及待想看看外国人设计出来的图纸是什么样子的, 也很想为开国大典献上自己的一份力,但是当他们看到设计图纸那一刻,态度瞬间发生了变化。

“做不了。我们从未见过如此大的宫灯!”

前所未有的挑战让故宫管理者止步于此,他们的拒绝让张致祥感到丧气,这么好的方案难道要被推翻吗?难道要重新设计吗?还有十多天大典就要开始了……

张致祥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该找谁帮忙。

就在这时候,一位老者告诉他:“你可以去请教之前的老艺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闻言,张致祥又开始查阅大量清宫时期的档案,想找到当年制作过宫灯的老艺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一位70多岁,曾经制作过宫灯的老人。

更让他们感到开心的是,张致祥和苏凡真的在西城区的一个老胡同里找到了这位手艺人。

他们将手稿拿给老人看,老人如实说:“关于扎灯这个活儿,我已经干了几十年了,但是这么大的灯,确实是头一次见,而且这个设计图也是之前从没见过的样子……”

张致祥见老人家有想要打退堂鼓的意思,瞬间绝望起来,如果老人家不试一试的话,他们或许真的要放弃这个方案了。

“您试试吧”

或许是老人家听出了他们的绝望,也或许老人家想要为国家尽心尽力,即便任务艰难,他还是同意了。

为了了解现场的真实情况,这位70多岁的老人亲自跑到天安门城楼上,围着城楼绕了三圈,然后对着苏凡说:“这么大的宫灯别说是制作了,我见也没有见过的。让我做也可以 ,但你们要答应我一个条件。”

“你说,什么条件我都答应你!”苏凡承诺道。

“要想把这些灯做出来,我必须要找个帮手来,不是别人,就是我徒弟。这么大的宫灯就是做好了,也抬不上去,所以我需要在天安门城楼上做。”

苏凡立刻同意了老人的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不宜迟,老人说一不二,立刻带着徒弟来到天安门城楼上,如火如荼的做灯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快,你去给我准备好绿竹、红布、黑钉和黄穗,我等下要用!”

“你可以把那两个日本设计师请来,我有事情要跟他们讨论。”

老艺人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在场的工作人员们,老人家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做灯工作进行的还算顺利。

为了加快进度,两位日本设计师也干脆加入到做灯工作中,老人做灯,他们就在一旁美化宫灯的云头,制作黄金般的流苏。

张致祥每天都要爬到城楼上转悠几圈,看看大家的进度如何了。

老艺人带着徒弟以及两个日本设计师在天安门城楼上忙了整整三天三夜,在距离开国大典只有一天多的时候,8盏大宫灯终于做好了。

做好后的大宫灯每个高2.4米,宽2.6米,重80千克,3个人拉手才能环抱。

老艺人也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速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宫灯做好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把灯挂上去,这些宫灯的重量确实不轻,用钉子显然是固定不住的,小野泽亘看着头顶上的横梁想出一个办法:“把灯拴在横梁上,两旁砸两个铁环受力。”

他的办法很有效,宫灯成功被挂了上去,为了保险期间,苏凡还特意把被褥搬到城楼上,一来可以看守宫灯不遭破坏,二来也可以检测宫灯的质量,万一掉下来,还有补救的机会。

在所有的共同努力下,这8盏宫灯稳稳悬挂在横梁上,它们和全国人民一同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