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到1937年,刘少奇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在领导北方局工作期间,就因其领导白区工作的出色表现而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高度评价。随后,刘少奇领导华北、华中工作又取得了超出党中央毛主席预期的出色工作成绩,让毛主席在1941年10月萌生了把刘少奇召回延安做助手的想法,而且,这种想法还很迫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毛主席对刘少奇的倚重超过了所有人。那么,毛主席对刘少奇的倚重为什么会超过了所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日战争时期的刘少奇

1941年10月3日,领导华中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刘少奇收到了毛主席发来的电报,这段时期毛主席正在酝酿为召开党的七大作准备,毛主席希望刘少奇回延安帮助他。毛主席在电报中明确告诉刘少奇,中央决定他来延安,并希望他参加七大,毛主席要刘少奇明确答复,何时可以动身回延安。

此时,刘少奇离开延安已经有2年多了,这2年多,刘少奇已经基本完成中央交给他的“发展华中”的任务,华中形势已经实现了大的转变,华中的领导中心虽然还不算健全,但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党中央毛主席认为,此时把刘少奇调回延安,刘少奇还可以继续用电台领导华中的工作,不至于让华中发生大的问题。

华中局和军部的负责人都不赞成让刘少奇回延安,但党中央毛主席坚持要刘少奇必须回延安,只同意他可以缓期启程。毛主席明确在电报里提出,要刘少奇在两三个月内帮助陈毅和饶漱石解决一些问题后,就动身来延安参加七大,因为毛主席预估半年左右就可以召开党的七大。

除了工作方面毛主席的确需要刘少奇的帮助之外,毛主席决定把刘少奇调回延安,还出于对刘少奇身体健康上的深切关心。因为刘少奇这几年频繁转移,过度劳累,身体健康严重受损,他从1941年7月开始就生病不想吃东西。到了9月,他又患上了严重的痢疾,血压降低。毛主席对刘少奇的健康非常担心,认为调他回延安,可以给他更好的休养和治疗。

回延安的事情已经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刘少奇就用了差不多5个月的时间安排回延安的准备工作。这5个多月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召开了一次华中局扩大会议,对华中局一段时期以来的工作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将来的世界形势、国内形势以及华中形势和各个地区的情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估计,根据这些分析和估计作出结论,提出了今后的斗争方向和工作任务。这是刘少奇对华中工作的一个最后安排和交接,体现了他对工作的极端敬业精神和拼命态度。

一直到1942年3月19日,一切工作都已经安排就绪,刘少奇才带着华中赴延安的100多人,在八路军第115师一个团的护送下踏上了返回延安的千里征程。毛主席委托刘少奇在回延安途中,先去山东一趟,为山东解决军政领导人之间的一些分歧。接到这个任务,刘少奇一出发就开始考虑山东的工作。这就是毛主席对刘少奇的倚重超过了所有人的第一个原因:刘少奇对工作有着超乎寻常的敬业精神和拼命态度。

由于日寇在华北全面推行残酷的“治安强化”运动,在将近3千公里的铁路和公路两旁都挖了2丈宽、1.2丈深的壕沟,大量构筑碉堡,以隔绝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再加上国民党当局加紧反共,对敌后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了严密封锁,甚至肆意捕杀过往的中共人员,使得刘少奇这次回延安只能绕道山东、晋冀鲁豫、晋中、晋绥等敌后抗日根据地,整个行程要跨山东、河南、河北和山西4个省,行程多达3千多里,中间要横跨日寇的100多道封锁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战中的毛主席

这一路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所以,远在延安的毛主席对刘少奇返回延安的行程安全极为重视,从1941年10月开始,毛主席先后发了10多封电报都是关注刘少奇回延安的行程安全问题。毛主席交代,要刘少奇带一部分得力武装沿途保卫。但毛主席仍不放心,几天后又致电华中局,强调,护卫刘少奇的手枪班必须是强有力的,须有得力干部为骨干,须加挑选与训练。

这还不够,毛主席又要彭德怀等人预先调查刘少奇回延安的沿途情况,然后致电刘少奇,要刘少奇等他把沿途情况调查清楚、做好安排再出发。3月21日,毛主席得到彭德怀的复电后,马上转发给刘少奇,并叮嘱刘少奇,要确认路上有安全保障才能启程。但实际上,刘少奇已经在3月19日就出发了,因为他现在心里想的就是尽快去山东处理毛主席交代的工作任务,这就是刘少奇对工作的超乎寻常的敬业精神和拼命态度,已经将个人安全都置之度外了。

刘少奇刚启程,还没到山东,就向毛主席提了一条工作建议。他以自己负责的华中工作为例,直言不讳地向毛主席反映,中央指导地方工作有一个缺点:很少估计到各根据地的具体情况,给各根据地以具体的个别的指导。而在某些方式上过于绝对,催促与责备过于机械。这样容易导致某些根据地经验不足的领导者失去自己在工作中的独立性,失去自己的中心工作,而追逐中央一般的指示与应付中央所催促的报告,这对工作是不利的。

刘少奇在以自己负责的华中工作为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建议,他认为,各根据地在一定时期都有自己的中心工作,如果中心错乱,工作就不能前进,这是中央对各地指示所必需留心的。刘少奇的建议极为坦率、极为真诚,也极为深刻,在抗战的最艰难时期,对刘少奇的这些宝贵建议,毛主席是非常需要的,也是非常欢迎的。这就是毛主席对刘少奇的倚重超过了所有人的第二个原因:刘少奇对工作有着超乎寻常的深刻见解和独辟蹊径的超前预判。

刘少奇在途中曾向党中央毛主席索取更多有关山东情况的材料,但毛主席回复,中央的材料不足,要他自己去当地调查。刘少奇一进入鲁南抗日根据地,就恢复了以往的工作习惯: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找农民谈话,从中调查了解村里的工作情况。其实,抗战前夕和抗战初期,山东的工作就是在刘少奇的指导下恢复和发展起来的,只不过是这两年他离开山东、负责华中工作,而对山东工作情况不很清楚。

山东是较早建立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是华北连接华中的战略枢纽,随着抗日战争进入关键而又艰难的阶段,党中央毛主席认为,如果日本战败从中国撤退,整个八路军和新四军都必须集中到东三省去,才能取得国共继续合作的条件,所以,山东是战略转移的枢纽。而且,山东要为新四军向北转移创造安全条件,这是党中央毛主席对山东工作寄予的极大期望,但山东近2年的工作却令人担忧。